新華社貴陽4月7日電(記者汪軍、李凡)“舊説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唐代詩人孟郊在《贈黔府王中丞楚》一詩中,如此讚嘆貴州青山。對於這“青”色,“茶青”功不可沒。
貴州省湄潭縣連續幾年獲評“中國茶業百強縣第一名”,那裏的人們生産生活幾乎都離不開茶葉。在湄潭縣永興鎮中國茶海景區,每天一大早就有人登上“觀海樓”品茶。離開茶海,人們會到街上餐館享用當地美食“茶葉排骨”。
春茶採摘時節,採茶人頭戴遮陽帽,手指在茶樹上翻飛,大大小小的茶葉加工廠,茶青進、茶葉出,光滑勻整、香氣升騰。
位於湄潭縣永興鎮的中國茶海景區(4月5日攝)。新華社發(周訪華 攝)
在湄潭縣西河鎮馬蹄村,丁昌玉和他的妻子王婭林,每年採茶高峰期都會在附近的茶園採摘茶葉。像他們這樣的手工採茶,一斤手工費16元,一天可以採大約10斤。
湄潭縣地處北緯27度,與印度大吉嶺、福建武夷山同處在世界三大黃金産茶帶,“湄潭翠芽”先後88次榮獲國家級金獎。如今,湄潭茶葉香飄海外,2023年茶葉直接出口額為4498.39萬美元,位列貴州省縣域第一名。
茶、文、旅,相生相伴。湄潭縣近年來精心打造“天下第一壺”茶文化主題公園、翠芽27°等景區,吸引各地游客打卡。在全縣216個和美鄉村示範點,處處有茶園,農村庭院既有“看頭”又有“賺頭”。
“天下第一壺”茶文化主題公園(4月5日攝)。新華社發(黃俊 攝)
“到了湄潭就不想走,茶莊茶園讓人放鬆。紅茶、綠茶品質都很好,茶文化氛圍也很濃厚。”來自廣東的游客陳瑩,每年都會到湄潭旅游,短則三五天,長則半個月。
走進位於湄潭縣的中國茶工業博物館,木制的茶葉初篩機、金屬材質的殺青機、全木結構的紅茶生産線設備,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吸引游人參觀。
“貴州茶葉有這麼厚重的歷史,以前還真不了解。”來自上海的游客高曉明,用了一上午時間深度參觀了這個博物館。
中國茶工業博物館裏展陳的老式制茶工具(4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汪軍 攝
據博物館裏的史料記載,20世紀50年代末,國際市場開始出現湄潭茶場加工的産品,結束了貴州生産的紅毛茶拼入四川“川紅”精製後才能出口的歷史。
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貴州茶葉工業化生産與加工,始於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那時,除使用鐵鍋、竹製品等傳統制茶工具外,還研製和使用了懸挂式萎凋簾、木制發酵架、木質烘乾箱等茶機具生産和加工綠茶、紅茶和黑茶。
在湄潭這片18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很多關於茶葉的歷史。今天,經過30萬茶農的不斷耕耘,湄潭茶“青”色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