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尋找破題“密碼”——貴州科學院攻關新型選礦技術賦能磷礦精開-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從源頭尋找破題“密碼”——貴州科學院攻關新型選礦技術賦能磷礦精開

2024-04-13 10:16:11  來源:貴州日報

  春日,在甕安縣嵐關鄉中試基地,貴州科學院化工研究院的科研人員一如既往地忙碌,他們分工協作,嫻熟地操作着試驗設備。廠房內,就近開採的磷尾礦在高溫下煅燒,再經過熱解、浸取、過濾、洗滌、乾燥等工序後,不起眼的礦石變成了磷精礦、碳酸鈣和氫氧化鎂。

  強化“富礦精開”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中試環節非常重要。中試,即中間試驗,是在科研階段之後、工業化生産之前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在一定規模的試驗條件下,對研究成果進行驗證和放大的過程,旨在評估技術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經濟效益,為後續工業化生産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保障。

  “我們採用自主研發的中低品位磷礦及磷尾礦新型選礦創新技術後,整個中試環節無廢渣産生、廢液排放,磷元素幾乎全部進入磷精礦,不被看好的中低品位磷礦和磷尾礦實現了綜合再利用,煥發新生。”貴州科學院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陳文興説。

  擺脫“被動式末端治理”

  磷是工業生産中的重要元素,主要從磷礦中提取得來。不過,我國磷礦資源儲量豐而不富,大多品位較低,需通過選礦富集等手段才具備工業利用價值。

  2月19日召開的全省“富礦精開”推進大會要求,聚焦精深用礦延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産業鏈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高端躍升、創新鏈向前沿聚焦,把礦産資源價值“吃幹榨盡”。

  如何“吃幹榨盡”實現精深用礦,是磷礦科研工作者攻關的長期課題。“當前,磷礦企業所採用的選礦技術,獲得磷精礦後會産生一定量的尾礦,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帶來環保風險。”陳文興説,用磷精礦加工生産磷酸,也會産生大量的低質磷石膏,無形中增加了資源化再利用的難度和安全環境壓力。

  在化工研究院研究員張欽看來,如何有效利用磷石膏是磷化工産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之所以産生低質磷石膏,主要原因是磷礦資源本身的品質不高,現有的處理方法大多屬於被動式末端治理,綜合利用難度大。

  磷化工是貴州重要的工業産業,作為本土科研機構,貴州科學院化工研究院將磷礦選礦技術攻關作為重要工作。2014年全力開展技術攻關、2017年進行中試、2021年實現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的分離……10年時間裏,科研人員努力鑽研,不斷優化方案,奮力從源頭尋找“破題密碼”,助力磷化工産業向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邁進。

  中試讓技術變得成熟可用

  “我們從20多年前開始進行研發新型選礦技術,當時全部用硝酸分解中低品位磷礦,生産高水溶性肥料,在研發過程中,未能將磷礦中的成分單獨分離出來,導致以磷礦為原料發展下游産業時受到限制。”陳文興説。

  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到應用場,中試是其中的關鍵環節。2017年,化工研究院與上海盛源集團合作,在位於甕安縣的貴州鑫光礦業有限公司選礦廠內建立了一套“3千噸/年中低品位磷礦及磷尾礦新型選礦試驗裝置”,開展中試工作。

  2018年6月,“新型選礦技術”“磷尾礦高效清潔綜合利用技術”中試成功。中國化工學會組織國內權威專家進行評價,結論為技術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2023年下半年,科研人員在中試環節還對實驗室階段未開展的水循環、氨循環等進行完善,耗費3個月時間實現了內部資源的循環利用。

  在中試階段,1噸5%左右品位的磷尾礦可獲得150至200公斤磷精礦、250至300公斤氫氧化鎂、350至400公斤碳酸鈣,氫氧化鎂和碳酸鈣純度均超98%。

  中試不是一次性驗證行為,需要不斷地做,以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參數、改進技術。“從實驗室到中試的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是技術成熟,且生産的産品能切實滿足社會需要,具有較好的經濟價值。”陳文興説。

  推動科研成果走向市場

  張欽説,磷精礦如用於硫酸法制磷酸可直接利用,擺脫堆存束縛,且提高設備生産能力20%以上;如用於硝酸法制磷酸,可從源頭杜絕磷石膏的産生。

  分離出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鎂,均為高端基礎原料,附加值高且應用廣泛,能拓寬企業的增收途徑。2024年1月,“氫氧化鎂生産鎂基功能材料”項目獲貴州科學院立項,相關産品可用於醫療、食品、材料等領域。此外,磷礦石中伴生的硅、氟、碘等元素,精深加工後也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2022年,新型選礦技術獲貴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立項支持。2023年,貴州省《關於深入推進實施六大重大科技戰略行動的通知》印發,“推進中低品位磷礦及磷尾礦新型選礦技術攻關,建成産能15萬噸/年磷尾礦示範裝置並産業化推廣”位列其中。

  在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新型選礦技術中試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下半年以來,貴州科學院化工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借助中試設備不斷優化技術,並採用技術+現金的方式入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加強與相關企業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走向市場。

  陳文興&&,目前已有省內外多家企業與化工院開展較為深入的對接,力爭在2025年將技術投入使用,把磷礦資源價值“吃幹榨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記者 潘曉飛)

[責任編輯:王雪松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