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積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讓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走進威寧,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春播景象。連日來,雪山鎮馬鈴薯種銷專業合作社陸續種下了4000余畝馬鈴薯。
素有“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美譽的威寧,是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縣。2023年,威寧馬鈴薯總産量280余萬噸,帶動約21萬戶67萬人增收,戶均收入1萬元以上。馬鈴薯也成為該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
2023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第三年。這一年,畢節嚴格執行過渡期要求,着力在鞏固、拓展、銜接上下功夫、見實效、出成果,讓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取得新成效。
打贏脫貧攻堅戰後,防止出現返貧和致貧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動態監測幫扶是防返貧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2018年,脫貧摘帽後,黔西市太來鄉硐口村村民尹彥文一家五口過着穩定的日子。2019年,尹彥文和妻子接連被查出重病,家庭面臨返貧風險。
當年,通過動態監測,尹彥文一家被識別納入脫貧不穩定戶,村裏也隨即對其展開救助,先是將其納入低保,幫助報銷醫療費用。同時,為尹彥文購買了兩頭牛,每頭補助了2500元。
如今,尹彥文的三個孩子都已畢業工作,尹彥文的身體也逐漸好轉,幹起了養殖業。
畢節有177.87萬脫貧人口,有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了抓實防返貧監測幫扶,畢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起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重點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實施常態化預警監測,遇困即扶,動態清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從源頭上構築起了返貧致貧的“截流閘”和“攔水壩”。
截至2023年底,畢節市已識別監測對象中累計落實幫扶措施10.99萬項,61.25%的監測對象消除了返貧致貧風險,其餘均落實有針對性幫扶措施;全市177.86萬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幅達15.1%,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發展産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
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畢節市持續壯大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馬鈴薯、核桃、肉牛、家禽等“八大特色産業”,為脫貧地區帶來不竭的發展活力。
截至目前,畢節食用菌、馬鈴薯、肉牛、家禽、核桃等産業規模全省第一,林下倣野生天麻種植規模全國第一,安格斯牛養殖規模西南第一。威寧自治縣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織金縣獲批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金沙縣連續五年獲評“中國茶業百強縣”,大方縣率先建成全省首個天麻交易中心。
此外,畢節還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幫助農民上演增收“好戲”。截至目前,畢節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66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1251家、家庭農場4890家。
位於織金縣東南部的三甲街道龍潭社區,被譽為“荷葉上的村莊”,乾淨整潔的鄉間小路、精緻溫馨的農家庭院……
居民王元敏家的小院,景觀別致。“現在,大家都精心裝扮自家庭院。”王元敏自豪地對記者説,“住在這裡,舒服咧!”
近年來,以“田園美、生態美、家園美、生活美”為目標,龍潭社區紮實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還因地制宜發展起了鄉村旅游。
“社區建設完成2.7公里機耕道建設、1000多米排洪溝、1200米觀光步道、100平方米生態垂釣池,安裝了太陽能路燈120余盞、綠色垃圾箱360個……”龍潭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楊廣説。
過去一年,畢節市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載體,學習借鑒“千萬工程”好經驗,緊緊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如今,在畢節,脫貧基礎更穩固,鄉村振興動力足,群眾生活更美好。(記者 吳傳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