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 科技特派員田間地頭顯身手
——春耕備耕一線見聞之五
“行距30至40厘米,窩距20至25厘米,這樣的密度比較適宜。”3月31日,在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馬鈴薯連片種植示範基地裏,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馬鈴薯研究所)副所長盧揚正拿着卷尺測量行距,指導種植大戶科學種植馬鈴薯。
藍天白雲下,村民們分工配合,開壟、播種、放肥、回土等工序緊密銜接,一排排株距、深淺都十分均勻的馬鈴薯田壟一氣呵成。
盧揚蹲下來認真查看剛種下的馬鈴薯,與種植大戶面對面交流,提出指導意見。
“我們就是要以這個基地作為示範,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為威寧馬鈴薯産業發展提質增效奠定技術基礎。”盧揚説。
實地指導播種、科學施肥、病蟲害監測……為150萬畝馬鈴薯安全生産、綠色防控保駕護航,連日來,盧揚帶領科技特派員搶前抓早,與種植大戶一同下到田間地頭,現場“把脈”,精準“開方”,實時指導田間管理,解決種植技術難題。
“科技特派員的現場培訓很及時、很有用。”威寧眾果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虎遵廣堅信,科技就是第一生産力。
要種好馬鈴薯,從選種、播種到病蟲害防治,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集成了水肥高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治、機械化種植等核心技術,同時充分吸收當地農戶的成熟經驗,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着力促進威寧馬鈴薯産業提質增效。
“我們服務企業、服務群眾,為企業、群眾提供品種更新換代、農機選型、栽培技術優化、病蟲害防控等技術指導。特別是與種植大戶提前溝通交流,指導他們選用像‘黔芋10號’這樣優質薯種,適時早種,希望能夠以點帶面,加快新品種示範應用速度,提高威寧全縣馬鈴薯産量。”盧揚説。
“我們是老朋友了,合作了很多年,遇到技術上的難題都會諮詢他。”提到眼前的科技特派員,虎遵廣豎起了大拇指。
威寧是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産量和質量在全國均處於一流水平。2023年,全縣完成馬鈴薯種植150萬畝,總産量300萬噸,總産值達40億元。當下,威寧正立足優勢、搶抓機遇,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圍繞科技攻關創新、脫毒種薯生産、機械化水平提升、産區病蟲害網格化防治、産品加工提質升級、品牌培育提升等重點任務接續發力,大力推進馬鈴薯産業提質轉型發展。(記者 張雲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