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隨着清水池最後一塊頂板混凝土的順利澆築,由中鐵五局承建的貴陽市汪家大井水源應急替代工程的主體工程全部完工。自2021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歷經700多個日夜的艱苦鏖戰,300多名建設者不斷戰勝空間小、風險高、工藝新、環保嚴等難關,最終讓這一兼具民生性與創新性的市政工程主體落地。
作為水源應急替代工程的貴陽市汪家大井項目佔地面積約44.1畝,建成後日供水量將達20萬立方米,將成為貴陽市新建東部水廠。
該項目以花溪水庫水源置換現有汪家大井地下水水源,不僅能解決東郊水廠遠期供水量不足的問題,還能延展至其他區域,可解決貴陽雲岩區、烏當區、南明區、雙龍新區等區域80多萬市民的飲水問題,增強全市供水安全的抗風險能力。
談及工程創新,“我們克服了斜坡地勢,成為國內首個採用大規模架空疊合建造方式的水廠項目。”中鐵五局貴州公司汪家大井水源應急替代工程總工程師詹德川舉例説,生産每一立方的水,建設用地一般控制在0.35平方米以內,國內大多數水廠的建設指標為0.28—0.33平方米,但採用了架空疊建技術的汪家大井項目建設用地只有0.15平方米,僅為國內水廠的一半。
為了節約土地、合理利用山區斜坡地形、達到土地資源集約化的目標,該項目採用獨創的高架式佈置方式進行疊建。從高空俯瞰,這座高架平台長127米、寬144米的“空中水廠”,最大高差47米,相當於15層住宅樓高度。
為了保證其穩固性,455根主體樁基及框架梁柱完全可以撐起整個水廠,“如此規模的架空疊建結構形式,在國內也為首次。”
疊建的好處還不止節約用地。中鐵五局貴州公司汪家大井水源應急替代工程項目經理陳庚用説,由於架空高度的優勢,出廠水採用重力流供水,無需設置二次加壓泵站,在降低水廠後期運營成本的同時,還能節能降碳。
打好了“空中水廠”的“骨架”,還需完善豐滿的“血肉”,才能真正讓美觀度和實用性達到有機統一。
為此,該項目水處理工藝採用了國內先進的離子氣浮工藝,在污泥處理環節,以高效濃縮工藝讓水處理更加生態環保高效。
據負責該水廠項目整體設計的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稱,從可考資料來看,貴陽這座架空面積約1.65萬平方米的架空疊合式水廠項目,是貴州最大的立體式“空中水廠”。
“其實架空面積的大小或者技術的創新與否,並不是我們最終追求,能夠通過一項項技術的迭代,打造出生態環保的飲水工程,讓市民都能及時喝上健康乾淨水才是我們的工作目標!”詹德川笑着説。(記者 周雅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