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農”墨重彩繪豐景——全國各地慶祝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新華全媒+|“農”墨重彩繪豐景——全國各地慶祝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2023-09-24 09:31:19  來源:新華網

  慶豐收,促和美。9月23日上午,安徽蕪湖,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這裡開啟。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豐收節慶祝活動精彩上演,展示“農”墨重彩的豐景,分享汗水澆灌的喜悅。

    在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舉辦地安徽蕪湖,演員正在舞&上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 姜剛攝

  田野繪豐景:共享豐收喜悅

  滔滔長江畔,層層稻穀黃。

  23日,在安徽蕪湖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舉辦地,從空中俯瞰,展現豐收節主題“慶豐收 促和美”的巨幅稻田畫蔚為壯觀。蕪湖大米、蕭縣羊肉等特色農産品展&前人頭攢動,來自全國多地的農民代表、“三農”工作者和幹部群眾共享豐收喜悅。

  伴隨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歡快旋律,河南省豐收節主會場活動在信陽市浉河區浉河港鎮桃園村拉開序幕。初秋的豫南,金黃的稻田裏簇簇稻穗顆粒飽滿,農戶們在田間忙着收穫,養殖戶在河塘裏捕撈肥美的螃蟹。田埂在稻田中勾勒出一條條曲線,河水細流,畫出一幅大別山區美景圖。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黑瞎子島鎮東安村現代農業示範區蔓越莓基地,23日9時,隨着“集中開鐮”的聲音落下,果農在歡聲笑語中採摘收集蔓越莓,並用收穫的果實製作“慶豐收 促和美”圖案,表達收穫的喜悅。

  搓玉米比賽、筷子撿豆子比賽、運豐收糧(挑扁擔)……在貴州省盤州市活動現場的趣味活動中,參賽代表在場上全身心投入,周圍群眾吶喊助威,人們用競技的快感表達着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們合作社的陽光玫瑰葡萄迎來了大豐收!”盤州市平關勝境農業科技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毛遠航臉上洋溢着笑容。合作社自2020年開始種植葡萄,去年挂果後,今年迎來了大豐收。

  9月23日,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活動在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浉河港鎮桃園村舉行。新華社記者 郝源攝

  科技賦農:助力提質增産

  提供智慧育種解決方案,研發新型智能農機……豐收盡顯智能“科技范”。

  在安徽蕪湖三山經濟開發區中聯智慧農業峨橋示範基地,1200多畝水稻迎來豐收季。

  “今年部分品種的畝産量能達到700公斤,比去年多50公斤左右,這離不開科技賦能。”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數字農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籍延寶告訴記者,公司利用遙感、氣象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傳統的作物種植數字化,結合監測、預測信息,提供智能種植方案和農事指導。今年公司的智慧農業&&覆蓋蕪湖市157個農場,推廣種植智慧“蕪湖大米”示範面積達28萬畝。

  近年來,不少科研團隊開始加大再生稻的推廣研究。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從2018年開始在省內設置10個、每個核心面積為2000畝的示範點。

  “我們不僅選育了很多新品種,還解決了農民遇到的許多問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介紹,過去,農機在收割再生稻頭季時,履帶會將再生季的禾蔸壓死壓壞,從而影響産量。如今採用減輕機身重量、縮短履帶寬度等手段,將禾蔸壓壞的比例從40%降到20%。“未來兩三年時間,我們有信心把農戶大田裏的再生稻畝産至少提高20%。”

  在科技興農上,黑龍江撫遠市與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實施冷水魚、蔓越莓、水稻種業創新,加強農業品牌打造,一批特色農産品被認定為中國農業品牌,阿津怡魚子醬等9款産品獲得“黑土優品”農業品牌標識使用權。

  “今年,我們建設了現代漁業産業園,用園區帶動提高冷水魚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益。撫遠優質的農産品,特別是冷水魚、蔓越莓等,正在觸動越來越多的食客味蕾,走向全國市場。”黑龍江撫遠市市長范繼濤説。

  活動現場,主播在直播帶貨山東特色農産品。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産業興農:願景變現實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産業發展悄然發生變化。

  在山東省豐收節主場活動舉辦地聊城市東昌府區中華葫蘆文化園,冠縣靈芝種植大戶曹子英帶來了“超大個”靈芝參展。“靈芝葉面直徑1米,重10多公斤,就像一把大傘!”他説。

  2014年,冠縣靈芝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通過多年發展,冠縣靈芝開出了致富“花”。目前,冠縣有靈芝大棚1萬餘個,從業人員過萬人,年産值超20億元。

  走進位於貴州省盤州市的貴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乾淨整潔的生産線上,工人正忙着生産刺梨飲料、口服液等産品。盤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應祝介紹,盤州市現有刺梨實際保存面積約31萬畝,覆蓋農戶近40萬人。2022年,全市刺梨企業銷售額為2.47億元,有效帶動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産業升級,鄉村發展創造出新增長點。

  在國家電網西安供電公司駐陜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羅家鹼村工作隊和村幹部群眾的努力下,現在羅家鹼村主營的産品,已經從最初的單一小米,發展到包括粉條、雜糧等在內的13個米脂特色農産品;經營方式也實現了從最初的單一種植向産成品深加工的轉變。

  “通過各戶適度規模經營的‘小果園’,山地蘋果‘連成片’,這漫山就要收穫的紅蘋果,就是全村人的‘搖錢樹’!”羅家鹼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羅埃平説,“去年村裏合作社營業額244萬元,利潤超47萬元,産業興農由願景變為現實。”

  記者:姜剛、水金辰、梁書斌、周勉、劉彤、施錢貴、張力元、郝源

[責任編輯:吳雨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