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城”又姓“鄉” 兩頭做文章
——我省發展城郊高效農業賦能鄉村産業振興

今年,黔西市金碧鎮新蘭村陽光玫瑰葡萄喜獲豐收。史開心 攝 (貴州圖片庫發)
一片農田,城裏人掛牌認養體驗農事勞作,承包土地的村民平時幫忙照應;一座果園,引來城裏人競相採摘,促進村民增收……這些位於城郊的農村和農業産業,一頭連着城市居民“米袋子”“菜籃子”“肉盤子”,一頭連着城郊農民“錢袋子”。
地域靠近“城”,底子又在“鄉”,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城鄉融合。當前,貴州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以休閒農業和精細農業為重點的城郊高效農業經濟,以特色産業為筆,在黔貴大地描繪“城郊農業經濟圈”鮮明輪廓,賦能鄉村産業振興,讓城郊農業經濟活起來、火起來、強起來。
服務“城”,用鏈式思維融三産
在貴陽市花溪區的城郊道路旁,一個個“花小莓”種植大棚映入眼簾。作為花溪區第一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花小莓”目前已發展成為貴州草莓産業的領軍者。
8月29日,在花溪區青岩鎮歪腳村草莓種植示範點,記者看到,節水灌溉、水肥一體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新農技普及帶來很多好處,成本降了、産量提高了,增産又增效。”家庭農場負責人徐正奎説,現在是“花小莓”種植期,12月可以上市,銷售收入預計超過200萬元。
花溪區城、鄉、景面積大致相同,美美與共的空間形態造就了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憑藉綠色農業生産的良好條件,花溪區規劃布局了草莓種植等共富産業帶。從種植到冷鏈倉儲,從精深加工到品牌營銷,圍繞全産業鏈發力,同步推動農文旅蝶變,助推草莓産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提升駛入“快車道”。
以“花小莓”為引領,該區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品蔬菜、水果、茶葉、禽蛋等特色農産品被端上貴陽市民餐桌,城郊農業風生水起。
在推進鄉村特色産業進程中,貴州各地立足區位優勢和農業産業特色,搭建農産品銷售平台,盤活了城郊農業經濟。
貴州城郊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成為鄉村産業振興的“樣板間”,催生經濟增長點和農民增收新亮點,托舉起市民的“田園夢”和農民的“致富夢”。
立足“鄉”,在有限空間優布局
秋高氣爽,正是辣椒豐收季。播州區鐵廠鎮院子村辣椒種植戶何從偉拍下今年換種的“卓椒圓珠”照片,上傳到社交平台“炫耀”。
“老品種畝産量1000公斤左右,新品種‘卓椒圓珠’畝産量能達到1500公斤左右。”何從偉説,村裏已有160余戶椒農換種優質高産的“卓椒圓珠”,實現了增産增收。
播州區實施“換種工程”,向“畝産值”要效益,助力辣椒産業提質增效。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耕地資源有限,而各地城區人口集中、消費需求旺。為破解城郊農業發展空間有限難題,貴州各地找準定位,科技賦能穩住農業基本盤,觸網電商拓寬銷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助力發展城郊高效農業。
按照“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發展思路,貴州各地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城郊農業經濟格局,在有限空間不斷優化鄉村特色産業布局,以産業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老鄉們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好。
在七星關區梨樹鎮保河社區種植基地,一個個碩大的梨子非常誘人。該社區距離城區12公里左右,種植梨樹3500余畝,每年7月到次年1月,吸引不少市民入園體驗採摘樂趣。梨樹鎮計劃豐富休閒觀光等業態,建設體驗農事活動的生態農場,讓梨子帶來更多價值。農旅融合,讓種植戶李祥飛家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左右。
喜迎“客”,跨界農文旅新業態
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53條夏季精品線路,銅仁市碧江區的碧江“繽紛一夏”體驗游榜上有名,而梵凈山馬拉松智慧賽道則是其中的一大亮點。
賽道途經碧江區壩黃鎮木弄村,這是一個種植精品水果的專業村,一個個草莓大棚與馬拉松智慧賽道相鄰,和紅懂驛站露營基地相伴。
辦起農家樂,開門迎客來。木弄村20多戶人家辦起了農家樂,草莓採摘、田園觀光等搞得有聲有色。村民吳召雲家的農家樂年收入超過40萬元。
木弄村是我省加速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典型。眼下,全省越來越多的鄉村旅游景點成為“網紅打卡地”,為城郊農村帶來人氣和財氣。
精品民宿、特色餐飲、鄉村酒吧等新場景,在城郊農村加速涌現。清水江畔的凱里市下司鎮清江村,位於下司古鎮旅游景區核心區,當地不少村民開辦精品民宿,“90後”余向錦的“在水一方”精品民宿,夏季生意火爆時,月收入3萬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凱里市鄉村游累計接待游客1260.1萬人次,同比增長14.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4.3億元,同比增長28.6%。
很多地方的城郊農村,農事體驗、民宿露營、戶外拓展等體驗式消費業態欣欣向榮,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農村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為助力鄉村産業振興一大“引擎”。(記者 向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