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火了村超 電商甜了生活——榕江縣“三新農”助推鄉村振興觀察-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直播火了村超 電商甜了生活——榕江縣“三新農”助推鄉村振興觀察

2023-09-04 08:55:38  來源:貴州日報

直播火了村超 電商甜了生活

——榕江縣“三新農”助推鄉村振興觀察

  西南大山深處裏的榕江縣,互聯網數據流每時每刻都與陽光交織,穿越過梯田上的晨霧,再落進吊腳樓下的晚霞中。

  清晨,寨蒿鎮晚寨村的果子還在枝頭上沾着露珠,就被村黨支部書記吳幫雲“帶”進網絡直播間:“這是我們種的黃金百香果,又大又甜,現在採摘,馬上就可以發貨!”

  夜晚,村超球場座無虛席,全國美食足球友誼賽在歡呼聲中接連開賽,成百上千萬名網友涌進直播間。網紅主播和現場的村民們紛紛拿起手機,或實時直播、或拍短視頻,在網絡上打造一場場“足球嘉年華”。

  站在互聯網時代風口,榕江縣源源不斷生産和收穫着巨大流量——

  通過電磁波的傳遞,榕江縣在網絡上火爆出圈。一群能歌善舞的非遺傳承人、敢想敢幹的返鄉創業者、青春正茂的大學畢業生和勤勞淳樸的農民,正利用1.28萬個短視頻賬號分享生活、直播帶貨,將家鄉推介到世界;

  通過電磁波的牽引,“讓手機變成新農具、讓數據變成新農資、讓直播變成新農活”。“三新農”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勵着榕江縣人民變身踐行“三新農”的“新農人”,勇闖短視頻和直播風口,闖出了一條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三新農”為鄉村帶來多大變化?如何助推“黔貨出山”?又為鄉村振興帶來哪些思考和啟示?近日,貴州日報報刊社調研組深入榕江縣調研。

  一、“三新農”的火熱場景

  如果説互聯網時代有無數風口,那麼此時此刻,最強勁的風口,無疑是短視頻和直播。這股炙手可熱的大風,甚至吹向了西南大山連綿數裏的苗鄉侗寨。

  榕江縣農特産品豐富多樣,不乏高品質農特産品,但以前很難被外界知曉。調研組發現,“三新農”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得益於直播帶貨紅利,榕江縣的網絡流量,並沒有因為群山被阻隔,而是愈加火熱,成為當地致富增量。

  1.“火”出大山

  夕陽的余暉灑在媽媽做飯的櫥窗,晚寨村的吳幫雲盤起頭髮、身着侗族服飾,坐在自家廚房裏,對着手機屏幕進行直播。只見她拿起琵琶,一邊彈撥,一邊低聲吟唱:“水面上蔚藍色的船屋,和長長的木板路,像一幅風景,細細描述我們的幸福……”

  身後是母親忙碌的身影,窗外是晚風搖曳的樹丫,屏幕那頭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娓娓道來的直播氛圍,很受大家喜愛,並紛紛發問:

  “好美,這是哪啊?”

  “你們那兒有什麼好吃的?”

  “村超就是榕江的吧?我計劃周末就來看球賽!”

  這就是吳幫雲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網絡上,她是網友熟知的“侗寨小吳”;現實中,她則是晚寨村黨支部書記。

  對於把手機變成新農具這件事,吳幫雲發自內心認同:“小時候,我總想自己走出大山。長大後,我更想和晚寨村一起走出大山,讓外面的人看見我們。”

  2021年底,吳幫雲返鄉當選村幹部,註冊了抖音號和視頻號,平日裏拍短視頻展示鄉村美景和民族風情,積累了一些粉絲。2022年穀雨過後,開始直播帶貨,上架山裏釀造的香甜蜂蜜、採摘的黃金百香果。

  “有了流量,還要變現;變了現,還要帶領更多的鄉親一起增流量、賺錢。”吳幫雲告訴調研組。

  在她的帶動下,一個多月前,侗族琵琶歌非遺傳承人楊鳳堂回到家鄉,和正在幹農活的吳鳳丹組成“晚寨兩個桶”組合。從此,村裏的戲&、踩歌堂、石板路、瀑布畔,都會看到兩個女生邊彈琴邊歡快歌唱的直播。

  晚寨村被越來越多的網友關注,百香果因為太受歡迎不夠賣了,蜂蜜一上架就熱銷到省外。

  雖身在大山,卻能憑藉互聯網走出大山,更能通過直播帶貨將大山推介給世界。榕江縣“新農人”把直播變成新農活,不需要專業的劇本及拍攝手法,只要一部手機呈現生産、生活過程,就能幹出十分精彩的農活。

  2.“火”進市場

  “我們第一場直播賣貨,是2022年9月中旬開播的。”關於當時的場景,曾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定威鄉定旦村村民王吉安記憶猶新:“才過去幾分鐘,後&數據就變了。他們時不時告訴我,又賣出去了幾罐蜂蜜。”

  網絡上的驚人購買力,令王吉安難以想象。就在此前,他正為積壓的蜂蜜而發愁。

  時值榕江縣在“新媒體+産業”的新賽道上飛奔,他找到了榕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能不能用你們的直播&&幫我解決一下産品滯銷的難題?”

  第一個月直播完,10多萬元貨款拿到手。第四個月還沒結束,庫存一銷而空。

  “電商太強大了,非常值得去做!”王吉安連連感嘆説,走進了一個面向全國的大市場。他欣喜萬分,又充滿幹勁:新增了生産線,産能提升3倍;開設了網店,進軍線上銷售渠道;組建了直播團隊,全面展示企業形象。

  “播”得火熱,“帶”得出彩。

  直播模式用流量撬動龐大的市場藍海,提供了快速銷售渠道、使農産品迅速變現——

  月亮山中最古老的苗寨裏,百鳥衣要經過紡織、染布、捶布、刺繡、鑲吊羽絨等複雜手工藝,才能完成。8月25日11時,在興華鄉擺貝苗寨的蠟染工坊,幾名繡娘正趕制服飾,染過的布匹在廣場上滴滴答答瀝着水,做好的衣裳被送往一墻之隔的直播間。

  “想知道苗族服飾是怎麼製作的嗎?關注直播間,帶你了解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39歲的主播張學時是土生土長的擺貝人,玩起直播來一點都不怯場。

  “每場直播有近萬人次觀看,前天賣了600元,昨天賣了2086元。”張學時告訴調研組,由於在村超比賽場外,拍攝了游客試穿擺貝服飾的畫面,播放量破百萬次,當天他和村民們按下直播按鈕,“幾百人涌進直播間,喊話上鏈結買衣服。”

  於是直播帶貨成了擺貝苗寨的大事。村幹部和村民一起謀劃,確定開播時間和主播人選,打磨選品流程和標準。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讓擺貝人都參與進來增加收入,讓擺貝故事傳到山外,把擺貝産業發展壯大。”張學時説,苗寨婦女都會刺繡蠟染,過去自己縫製自己穿,現在拿到網上售賣,實現了更高價值。

  直播模式又用紅利激發廣闊的市場商機,促使了鄉村産業升級,使規模和品質不斷提升——

  即將到來的農曆八月,是寨蒿鎮票寨村稻花魚最為肥美的季節。村黨支部書記吳必呂正抓緊籌劃着:“要開田、腌魚,還要拍視頻、上直播間。”

  為了票寨村腌魚能夠成為合格的商品,順利進入電商市場,吳必呂帶着村民們共同想辦法,針對消費者需求,提高生産標準和貨品品質,並於去年7月正式開播上架。

  “直播間裏對特色美食感興趣的人太多了,互動交流頻繁,腌魚供不應求。”銷量攀升,産量也得緊跟。今年種水稻時,寨蒿鎮投放魚苗數量是去年的4倍。吳必呂盤算:“預計收購活魚2萬斤,要分批腌制,春節前全部賣完。”

  3.“火”向風口

  眼下,栽麻鎮豐登侗寨又重現織布、染布、曬布的傳統生産場景。這一轉變,發生在互聯網直播電商風口。

  非遺傳承人楊成蘭創立的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帶領300多名婦女發展藍染産業。“山裏的綠、寨裏的安寧、侗族的文化令人神往,但這些資源在本地並不稀奇,跨過大山會散發更大光芒。”她決定把侗布搬上電商&&。

  在“三新農”的推動下,鄉村農特産品打破地域限制、擴大銷售範圍,觸達和覆蓋全國甚至全球。2022年5月31日,楊成蘭的侗布銷到美國,實現黔東南州跨境電商第一單。從那以後,逐漸打開了國外市場,侗布陸續銷往日本、韓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每米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

  為了讓農特産品更有市場競爭力,楊成蘭研發新的染料,創新織法,設計具有現代元素的鞋、包、服裝等,生産基地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

  走向風口,是觸達未來商機的機會,壯大新媒體&&上的鄉村本土力量,也必然能讓鄉村振興的步伐邁得更穩。

  位於榕江縣易地搬遷安置點特和社區的青於藍藍染藝術中心,最近因為火爆的村超打破了以往的寧靜。每天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手藝人們也在加班加點趕制新品,村超總決賽上獲勝球隊的蠟染披風就出自她們之手。

  “我們開發了三十多種村超周邊産品,近兩個月時間的營業額達到四十萬元。”貴州青於藍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文創板塊負責人羅蕓説,線上的非遺類文創産品已經爆單,生産線也從工坊延伸到附近村寨。

  “藍染工藝既具有地方文化屬性,又兼具市場邏輯,可以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三産融合産業鏈,市場前景廣闊。”青於藍公司董事長於浩説,“得益於新媒體的加持,公司的銷售模式實現了從ToB向ToC的轉變。”

  於浩解釋道,過去大多簽訂的是企業訂單,隨着産能的提升,公司持續在線上發力,進行了多矩陣數字營銷,把客戶群體轉向廣大個體消費者,“直播電商為非遺文化宣傳和産品售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三新農”的背後故事

  地跨月亮山與雷公山的榕江縣,是貴州最後一批“摘帽”的深度貧困縣之一。當傳統農業走進直播時代,榕江縣憑什麼能站在風口之上?為什麼地處深山之中的苗侗同胞能對直播電商迸發出如此大的熱情?

  調研組一路採訪,一路思考,發現答案就深藏在茫茫大山之中,發端於當地幹部的創新創造,孕育於流量經濟的全新機遇。

  1.主心骨的耕耘

  溝谷陡峭、峰際連天,連綿不絕的大山曾經阻隔了榕江人發展的希望。

  比地理上的阻隔更難的,是思想。

  從“改革之城”深圳調任榕江縣擔任縣委副書記、縣長的徐勃一語中的:繼續走老路,永遠沒有出路,一定要在鄉村振興上謀劃新賽道。

  怎麼從“新”方向找出路?榕江縣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重要講話中,找到“四新”“四化”融合發展的辦法。

  勇敢闖、大膽試,用新媒體賦能鄉村振興。榕江縣將目光聚焦到了直播短視頻的風口。

  一開始,榕江縣委宣傳部帶領當地融媒體中心“衝到一線”,但是作用發揮有限。於是,縣委縣政府“走上前&”:

  ——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新媒體電商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從各職能部門抽調人員組建新媒體工作專班,提升改造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産業園;

  ——在20個鄉鎮設立新媒體服務中心,250個村設立新媒體服務站,構建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

  ——對各鄉鎮主播培育、就業增收、直播帶貨等工作,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實行月調度,縣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實行周調度;

  …………

  邊遠山區主導發展新媒體之路,哪有這麼簡單,外界紛紛投來質疑,甚至當地不少幹部群眾也認為是在“務虛功”。

  為盡快跟上當前直播電商發展的潮流,榕江縣選擇了借助外力。

  2021年,北京家鄉來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哲亞帶着15名員工入駐榕江縣,與縣屬國有企業以合股的方式共同成立榕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直播電商培訓、農特産品品牌打造等工作。

  剛到榕江縣,李哲亞就感覺到“水土不服”:面對直播電商的培訓,老百姓一臉懵。儘管人來了,但是興趣不大,學着學着就走了。“有的班一開始30多人,培訓着培訓着就全走光了。”

  所有的改變都在於堅持。

  截至目前,榕江縣開展了400余次新媒體人才線上線下培訓,培訓超過3.5萬餘人次,培育本地網絡直播團隊2200余個,1.28萬個賬號入駐中&,吸引300名大學生返鄉從事新媒體電商工作,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在快手賬號已經發布了1586個作品的“莫二姐網紅”坦言自己在培訓後有了真金白銀的收入——一個連字都不識幾個的農家婦女,憑藉直播帶貨,她每個月都有1至2萬元的收入。

  在榕江縣,黨建引領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是關鍵。新媒體産業園臨時黨支部、網絡主播功能型黨支部、新媒體行業領域非公黨支部紛紛成立,各支部圍繞“雲隊伍、雲教育、雲服務、雲溝通、雲競技”開展支部“雲”活動,規範黨員“雲”管理。

  作為新媒體産業園臨時黨支部的組織委員,湖北荊州人嚴志超充分發揮黨員引領作用,帶着群眾拍視頻、剪視頻、推視頻,成為榕江縣“新農人”口裏的“直播導師”。他告訴調研組,希望通過“黨建+新媒體+産業”路徑,闖出一條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新路。

  2.大流量的效應

  8月26日,又一個“超級星期六”。

  來自深圳寶安的沙井蠔足球隊出征貴州村超,對陣貴州鎮遠甜米酒隊,雖然以2:3惜敗,但賽後現場近3萬觀眾打開手機燈光,齊唱《我和我的祖國》,祝福“深圳經濟特區43歲生日快樂”,把熱烈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火爆全網的村超是目前榕江縣的超級IP。

  很多人並不知道,村超的火爆出圈,其實最開始就得益於榕江縣新媒體人才的流量傳播。

  在榕江縣,關於村超的話題、村超的視頻、村超的故事、村超的人物通過當地2000余名新媒體達人一波一波向外傳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村超平均每場比賽超5000萬人次在線圍觀,全網流量突破350億次。

  村超是流量的盛宴,引流着榕江縣的新媒體達人“蹭着”村超的熱度開直播宣傳自家的優質農特産品。

  “80後”返鄉創業青年張珍菲,如今每個月開直播賣藤編工藝品的利潤就有3萬多元。作為榕江縣本土成長起來的主播,張珍菲用自己創建的“牛妹牛”賬號為10萬粉絲展示村超現場,不僅漲粉無數,還帶動了藤編工藝品銷售成倍增長。

  同樣“蹭着”村超流量紅利的,還有古州鎮豐樂村的熊竹青,她帶着自家種植的西瓜在村超現場為村隊加油助威,意外走紅網絡,被親切稱為“榕江西瓜妹”,不但自家20畝西瓜一銷而空,還幫助村裏其他農戶和附近村子的農戶賣出了30余萬斤。

  比賽日間歇,榕江縣的“新農人”更是積極推動“流量變現”。

  在新媒體産業園直播間,“90後”主播“榕江的江江”已經開始百香果的直播推介——“秋天的第一口甜蜜,我們榕江的百香果來了”“榕江百香果,不加蜂蜜都很甜”。

  在“榕江的江江”等一大批“新農人”的推介下,榕江縣的黃金百香果身價倍增,之前5元一斤都賣不出去,如今成為直播間的爆款,價格上漲到15至20元一斤,有的單品甚至賣到30元一斤,依然一果難求。

  在村超的引流下,榕江縣的優質農特産品和特色美食紛紛出山,神秘的羊癟、牛癟在沿海地區被嘗鮮,具有濃濃侗家風情的腌魚走進了北上廣的餐桌。農家自製臘肉、自製香腸、黃金貢柚、臍橙、青白茶等山貨,也搖身一變,成為了榕江縣“黔貨出山”的熱銷品。

  3.全社會的合力

  “遠山上層疊分佈的古老侗寨,身着傳統侗族服飾,晚寨村的村民隔空呼喊:繆村長,貴州村超不見不散!”6月22日,抖音賬號“侗寨小吳”的一條短視頻喊話水木年華樂隊的主唱繆傑。

  7月8日晚,站在村超的賽場上,繆傑説出了心聲:“我很有幸成為晚寨村的‘名譽村長’。兩年來,我們為榕江的鄉村振興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終於讓全世界看到了榕江。”

  繆傑説的嘗試,其實就是直播電商。

  2021年以來,他和他的家鄉來客團隊幫助榕江縣培訓鄉村主播,兩年來,這些鄉村主播不斷成長、成熟,涌現了大批“新農人”,構成了榕江縣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媒體直播團隊。

  繆傑之後,越來越多的明星加入榕江縣“名譽村長”序列。

  “大將軍”范志毅、“足球詩人”賀煒、世界體操冠軍劉榕冰……一批國內、省內明星紛紛挂銜“名譽村長”,用自己的名氣和流量把當地的資金資源聚集起來、把村莊發展起來、把村民帶動起來,幫助榕江縣鏈結更廣闊的天地。

  除了明星的流量加持,榕江縣的“名譽村長”還引來了一批鄉賢能人、大灣區企業家、大學教授。

  兩汪鄉空申村是短裙苗聚集地。因東西部協作結緣的廣東省佛山市南海餐飲業協會理事馮讚波去年成為該村的“名譽村長”,他圍繞以青白茶為代表的農特産品開發推廣,借力直播電商,為這個距離縣城94公里的小山村吹來了發展的新風。

  眾人拾柴火焰高!“名譽村長”是參謀員、服務員,更是宣傳員,榕江縣探索建立的“名譽村長”模式,把流量明星邀請過來、把鄉賢能人匯聚起來、把成功人士吸引回來,上演了一幕幕攜手助力“三新農”的生動場景。

  三、“三新農”的思考啟示

  榕江縣正邁入新媒體數字經濟新賽道,如何讓這條賽道變得更寬、讓數字“新農人”跑得更快、在新媒體賦能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調研組認為有以下幾點:

  1.如何用好新農具

  在榕江縣貴州村超特産館,一邊是“新農人”不停地面對手機推薦剛研發出來的村超可樂飲料,一邊是不少游客駐足購買本地農特産品。

  “通過網絡直播,我們利用本地羅漢果研發的村超可樂飲料昨天就銷售了1萬單,銷售額達25萬元,衝到抖音&&氣泡飲料銷售額綜合排名第一!”8月27日下午,提及剛開業3天的貴州村超特産館,榕江縣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敏濤很是激動:“手機已經成為農民的新農具,要讓更多農民用得熟用得好。”

  從不會用到喜歡用、熟練用,手機這個新農具讓榕江縣陽光小區易地搬遷群眾潘吉端越來越愛不釋手。

  2021年,在家帶孩子的潘吉端萌發了拍短視頻宣傳家鄉的想法,但因缺乏技術而擱淺。榕江縣“萬人村寨代言人培育計劃”的啟動讓她看到了希望,她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報了名。

  註冊賬號、拍攝剪輯視頻、操作産品鏈結、學習直播話術……潘吉端珍惜學習機會,加緊充電,僅用了兩周增粉上千人,點燃了她從事直播電商的激情。

  發展直播電商,一手靠流量,一手靠內容,兩手都要抓。

  “隨着直播電商的發展,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強學習,提升內容品質,才會有競爭力。”貴州山呷呷農産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勝忠告訴調研組,“現在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的村民越來越多。”

  作為村裏第一個走出大山的大學生,2022年5月,唐勝忠帶領團隊入駐小丹江苗寨,手把手教授共同創業的幾名年輕人“玩直播”,通過“山呷呷-阿毅”“苗鄉娟姐”“鱘魚老劉”等短視頻賬號,將網絡流量轉變為經濟效益。

  讓更多人學會使用新農具,正是榕江縣委縣政府謀劃的一件大事。

  2023年榕江縣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全年的新目標:培養不少於500人的優質主播團隊,培育網絡直播營銷團隊3000個,孵化龍頭企業3家以上,實現鄉鄉有直播中心、村村有直播團隊、寨寨有直播代言人。

  2.如何用活新農資

  與線下銷售不同,直播電商的背後,是新農資的加速匯聚,需要精準手段分析&&積累的直播數據和銷售數據,進而分析市場需求,讓數據成為全新的生産要素,助推農業生産經營。

  直播電商的大數據分析,不僅細分消費群體,更精準細分消費層次。榕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申敏曾在鄉鎮工作了多年,她告訴調研組,與過去傳統的銷售方式不同,直播電商解決了從“賣出去”到“賣給誰”的核心問題,“在用戶需求被尋找、挖掘的過程中,讓需要的人得到滿足,建立了更為可持續的供應鏈條,真正打通了‘黔貨出山’的‘最後一公里’。”

  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出現,推動榕江縣農特産品呈泉涌之勢,從而倒逼榕江縣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和整個貴州一樣,榕江的山地條件決定了我們的農産品不可能走規模化路子,但榕江農産品品質好,適合走高端精品路線,我們通過‘三新農’,讓優勢更優、強勢更強。”榕江縣委書記侯美彪有着清醒的認識。

  基於這一思路,榕江縣提出“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群眾意願”的原則,堅持市場導向,着力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的産業發展格局,用活新農資,推動農業産業提質增效,助力農特産品、農業全産業鏈的完善、産業升級以及三産融合發展。

  在三江水族鄉的河谷地帶,成片的羅漢果挂滿藤蔓,即將迎來采收季。喬尤村種植戶黃秀元2022年種植羅漢果17畝,創收23萬元。今年,嘗到甜頭的他一口氣種植了27畝。

  當下,榕江縣“新農人”正充分利用數據這個新農資,推動“榕江青白茶”“榕江百香果”“榕江臍橙”“榕江羅漢果”系列産品實現線上精準銷售,帶動苗鄉侗寨持續走紅,經營主體也日益壯大。目前,全縣已引進和培育州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33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624家、家庭農場155家。

  “數字鄉村建設離不開數據、互聯網、商業環境等方面的助力,我們要跨越數字鴻溝,讓老百姓從新技術、新經濟模式中獲益。”榕江縣委常委、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文創産業園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龍傑&&,“隨着直播電商的發展壯大,供應鏈的建設也要跟上,我們要營造好産業生態。”

  在新農資的加持下,距離貴州村超體育館幾公里之外的榕江縣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産業園,目前2000平方米的縣級雲倉已建成,物流價格大幅下降,貴州(榕江)橋頭堡國際智慧物流園項目、新媒體直播電商智慧物流園項目已開工建設。

  3.如何干好新農活

  “在直播經濟白熱化的時代,主播的個性化標籤塑造特別重要,如果沒有好的人設,一味跟風,就很難在市場競爭中有立足之地。”唐勝忠告訴調研組,“要把直播電商做起來,就得把年輕人帶進來,把內容做起來,把差異化體現出來。”

  “我們這兒的高山糯米是喝着山泉水長大的,香甜軟糯……”去年秋天,榕江縣兩汪鄉兩汪村的高山糯米喜獲豐收,土生土長的“90後”苗族姑娘王啟紅和粉絲不停互動,表情中充滿自信。通過直播帶貨,她不僅把村民們收穫的兩萬多斤糯米銷售出去,還把村裏5000多斤的紅辣椒也銷售一空。

  和王啟紅不一樣的是,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韋國良依託自己的胡蜂養殖走上了主播之路。大學畢業後,他偶然發現胡蜂易於人工養殖,市場供不應求,便決定返鄉創業,並成為一名“新農人”。

  “沒有想到網友很喜歡看我們養蜂的過程,了解養蜂的知識,我們的蜂蜜也在直播過程中銷量大增。”説起銷售額,韋國良滿是自信,“去年直播帶貨收入達26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300萬元。”

  “95後”返鄉務工人員唐勝岩也是“新農人”中的一位。去年10月,在外務工的他回鄉創業,通過自媒體賬號“歸鄉人永超”分享種葛根、挖葛根、吃葛根的各類短視頻。今年2月起,唐勝岩嘗試直播帶貨,每天晚上直播3至4小時,每場能賣七八十單,不到半年時間銷售10余萬元。如今,唐勝岩還帶動種植戶一起拍攝視頻、直播帶貨。

  “新媒體的力量太強大了,有了穩定銷路,村民們都在搶着種葛根。”唐勝岩説,希望把新農活越幹越好,讓更多人嘗到榕江縣葛根粉,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苗家姑娘”“侗寨小吳”“國良胡蜂”“歸鄉人永超”“獨竹漂昌瑞”……一個個不同人設的“新農人”正在榕江縣脫穎而出,他們中有本地農民,有大學畢業生,還有返鄉務工人員,都在努力提升幹好新農活的本領,逐漸適應新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一批批農特産品飛入“雲端”。

  直播火了村超,電商甜了生活。

  無論是在村超現場,還是在産業園區、鄉村沃野,調研組看見的,是一批批“新農人”呈星火燎原之勢發展壯大,他們煥發出的朝氣與活力,讓大山深處的一個個村莊充滿無限想象。

  在這裡,群眾思想觀念悄然轉變。一批網絡主播嘗到了直播帶貨的甜頭,也帶動了周邊村民的生産熱情。“多了一批直播隊伍,就多了一批生産隊伍,少了一桌麻將。”平陽鄉鄉長王浩東説,“只有轉變觀念,才能激發人民群眾實現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在這裡,農特産品實現“驚險跳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是商品的驚險跳躍”。榕江縣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小規模、高品質的農特産品,直播電商為其帶來無限機遇,加速“農産品—商品—貨幣”的“驚險跳躍”,推動生産方式的深刻變革。對此,王啟紅深有體會:“有了收入的激勵,村民們會主動問我下一年要種些什麼,互相借鑒種植技術,比如去年我將村裏5000多斤黃豆銷售一空,今年種植黃豆的農戶明顯多了起來。”

  在這裡,網絡流量正轉化為致富增量。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搭上村超這一“流量快車”,將榕江縣土特産、旅游景點、民族文化、特色美食等進行推介,鄉村民宿、鄉村客棧發展如雨後春筍,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體驗榕江縣鄉村旅游,為群眾持續增收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調研組看來,榕江縣“三新農”的創新舉措給予我們這樣的啟示——

  “三新農”的探索,是貴州實施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實現“四區一高地”主定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的生動實踐,堅持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人才支撐、産業為基,把全民參與與系統培育相結合、流量吸引與效益轉換相結合,依託村超和主播的“雙向賦能”,“三新農”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實踐中釋放強大能量。

  “彎彎的三江水,高高的月亮山,苗鄉侗鄉的土地上,快樂就很簡單……四面八方,人潮如浪,在奔跑的賽場上,我們就是陽光。”周末的村超賽場上,一場場美食友誼賽如期上演,場上運動員揮汗如雨,涌動奔放的激情,一首歡快的村超主題曲在球場上空縈繞。

  賽場之外,是新媒體數字經濟的新賽道。賽道之上,一批擁抱數字技術的“新農人”激情奔跑,“苗山侗水·甜甜榕江”品牌躍動而出,一幅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四在農家·和美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調研組成員:鄧國超 王璐瑤 李坤 陳詩宗 熊誠 劉藍嬰 潘德玉 劉義鵬)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