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在隴海鐵路Ⅰ級防洪看守點的“安全哨兵”
2022-07-01 09:25:09 來源: 蘭州日報
圖集

    原標題:“發現最美鐵路·公益慢火車”系列採訪

    堅守在隴海鐵路Ⅰ級防洪看守點的“安全哨兵”

    工作人員巡視鐵路

    大山裏,渭河旁,危石下,線路邊,三間白色的活動板房隱藏在漫山青翠之中,這裡是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公司定西工務段汛期防洪最為核心關鍵的處所之一:隴海上行線K1435公里Ⅰ級防洪看守點。

    定西工務段管內的隴海鐵路天蘭段屬於典型的山區鐵路,近90%的鐵路路基為濕陷性黃土路基,線路依山傍河、山多坡陡、溝壑縱橫,地質情況複雜,汛期存在危岩落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

    今年55歲的趙世俊就是駐守在K1435公里Ⅰ級防洪點的一員,今年也是他堅守汛期防洪看守點的第9個年頭了。每日車機聯控、出務接車、盯控危石、巡查線路,確保列車安全通過。工作當中的趙世俊不怕吃苦,認真負責,一雙“鐵腳板”和一對“鷹眼”,總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線路兩側的安全隱患,工友們都稱他為“安全哨兵”。

    六月盛夏的清晨,新陽鎮橋路養修工區的院子裏葡萄枝蔓纏繞、翠竹成蔭、鳥語花香,趙世俊和搭檔何國棟參加完班前安全教育,便乘車前往K1435公里Ⅰ級防洪看守點,替換已值守24小時的工友胡吉祥和李燕峰。

    “紅色信號旗3面、黃色信號旗1面、喇叭1隻、磁鐵式短路銅線2根、無線錄音對講機2&……經檢查確認,防護信號備品和通訊工具等齊全有效!”趙世俊認真檢查後向上一班交接人員簽字確認。“1435看守點,貨車75172次接近。”“75172次1435看守點正常。”11點47分,趙世俊接到司機GSM-R手機問路電話,聯控放下手機後,他熟練地在防護記錄簿上做好記錄,便迅速起身整理了一下對比服,戴起安全帽,手持防護旗,提前走到看守房外的接車亭,迎接即將通過的列車。

    “呼呼……”列車疾馳而過,趙世俊面迎列車標準立崗接車,直到列車完全消失在前方隧道,才回到看守房將列車通過時間準確的登記在記錄薄。每天,趙世俊要與經過這裡的每一趟列車進行聯控,狹小的房間內,報話機應答聲、電話聲此起彼伏,現場氣氛緊張而且繁忙。趙世俊介紹説,“隴海線是鐵路客貨運運輸幹線,平均不到十分鐘就會有一趟列車通過,一天就有近百餘趟列車通行。這就要求我們在崗一分鐘必須盡責60秒,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大意和松懈。”

    “過去巡查線路,只能依靠步行勘測完成,現在我們依靠及時預警、視頻管控、現場排查整治等多種措施,以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保障體系,有效確保汛期行車安全。例如全視角視頻監控系統,通過它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500米範圍內線路設備狀況,發現險情,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處置,將列車攔停在危險區域之外。”趙世俊坐在視頻操作&前詳細地介紹道。

    除了車機聯控、盯控視頻外,對看守範圍內的設備進行巡查也是看守人員的一項重要工作。K1435公里I級防洪看守點西接渭河二號大橋,東臨雞兒架隧道,南依郭家陽山、北傍渭河,這裡的山體直立近90度,岩層破碎風化剝落嚴重,山上的危石經常“蠢蠢欲動”。看守人員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18時都要對看守範圍內線橋設備及山體狀態進行徒步檢查,如果遇到陰雨天,就要連續不間斷地在雨中巡查。“雖然現在有了危岩落石報警裝置、視頻監控、無人機等防洪科技手段的輔助,但作為防洪看守人員,我們決不能有絲毫放鬆麻痹。”

    趙世俊和搭檔沿着路肩走走停停,不時的拿起望遠鏡仔細觀察山體表層是否有裸露孤石,排查主被動防護網是否正常,低頭檢查線路上有無異物侵限……起身、彎腰、抬頭眺望,短短630米的巡檢範圍,一個來回下來彎腰起身近百次。

    巡線過程中,對講機裏傳來了司機的呼叫,詢問線路是否正常,趙世俊沒有立刻回答,而是伸長了脖子,拿起望遠鏡仔細巡視了一遍山體和線路,確認安全後才向司機聯控,“客車K132次,K1435看守點正常。”

    I級防洪看守點地處大山深處,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每次換班看守人員需要抬着50斤純凈水,背着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爬上10米高的&階,穿過225.7米的橋梁,步行450米左右才能到達看守房。

    夜幕降臨,遠處的山漸漸變得模糊,大山深處的看守房顯得十分孤寂。趙世俊打開燈,繼續忙碌着值守工作。趙世俊説:“看守點的工作,既要耐得住寂寞還要吃得了苦,相比白天,晚上是最難熬的,山裏蟲多、蚊子毒,一到夜裏更愛往亮的地方飛,在蚊蟲叮咬中,我們仍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為過往的列車安全護航。”

    今年汛期,定西工務段K1435公里Ⅰ級防洪看守點看守人員們以看守點為家,守護在鐵路防洪防汛第一線,成為茫茫大山深處的“安全哨兵”。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怡璇 文/圖

責任編輯: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79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