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穩住“壓艙石” 守好“糧袋子”——甘肅農墾集團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飲馬分公司優質小麥豐收在望。圖片由甘肅農墾集團提供
芒種過,麥金黃。眼下正是田間地頭揮汗耕耘,搶農時促豐收的好時節。在甘肅農墾的廣袤田野上,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作物長勢喜人,豐收在望,職工群眾忙着施肥、澆水、除草,田野中一片忙碌景象。
今年以來,甘肅農墾集團深刻認識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進一步增強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積極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實落地,全力為糧食生産保駕護航。今年,該集團共播種各類作物113萬畝,其中糧食類作物播種面積43萬畝,超額完成了省裏下達的任務。
擔責於肩
扛起糧食安全的使命擔當
作為甘肅省最大的國有農業企業,甘肅農墾集團積極履行國企責任。在今年集團公司工作會上明確提出,把甘肅農墾建設成為保障甘肅省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的“國家隊”、引領甘肅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示範器”、推進甘肅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排頭兵”和帶動甘肅省中醫藥産業發展的“先鋒隊”目標要求。該集團動員全體員工共扛糧食安全責任,打響糧食豐收保衛戰,發揮好“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
夏日驕陽似火,在金昌農場540畝春小麥核心示範點,長勢旺盛的小麥已漸轉黃色。微風吹過,麥浪滾滾。
今年,甘肅農墾集團在金昌農場、永昌農場等單位各建立了一個300畝以上的小麥核心示範點,重點推廣寧春、隴春、新春系列高産、穩産、抗性強的優質小麥品種,主推技術以機械精量條播、寬幅勻播、滴灌等技術為主。這幾個示範點的成功建立,有效輻射帶動了周邊地區糧食生産高質量發展。
亞盛飲馬分公司積極與中儲糧酒泉中心糧庫合作,已發展成為該糧庫的原種種植基地。今年雙方又簽訂了2500畝的種植訂單,預計可為中儲糧酒泉中心糧庫提供優質原種900噸,為保障國家和甘肅省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藏糧於地
夯實糧食安全生産基礎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脈,守住今天的耕地就是守住明天的飯碗。甘肅農墾集團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制度,全力保數量、提質量,為糧食安全生産夯實了基礎。
去年實施的永昌農場青山分場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日前已接近尾聲。該項目計劃開發整理土地5854畝,新增耕地3060畝。同時,張掖農場實施的未利用地開發項目也將開標,該項目建設總規模601.5畝,新增耕地559.1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及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是集團服務糧食生産大局,落實耕地佔補平衡任務,確保佔用耕地及時保質保量補充到位的生動實踐。
藏糧於地,前提是藏糧有地,重點是藏糧沃野。
“我們農場以前基本都是‘雞窩田’‘補丁地’,這幾年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已建成了3萬畝高標準農田。今年又爭取到1.2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同步發展高效節水面積1.22萬畝,新建一座8.5萬立方米蓄水池。項目建成後將為農場發展注入新動力。”在小宛農場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分管項目建設的副場長王文生談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時,喜不自勝。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井灌渠灌雙配套、機井通電設施全、旱能澆澇能排、機械化作業無障礙”的高標準農田是提高糧食産能,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載體。今年,甘肅農墾集團計劃完成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年內高效節水面積達到70萬畝以上。目前西湖農場、小宛農場、黃花農場、山丹農場、黃羊河農場、條山農場等12家企業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藏糧於技
科技賦能糧食生産提質增效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蹟。近年來,甘肅農墾集團在種業、農機農藝、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等領域持續發力,加快推進藏糧於技。
仲夏時節,地處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等地的玉米制種基地裏呈現出一片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景象,昭示着豐收的希望。
農業要增産,良種是關鍵。作為一家集科研育種、生産繁育、加工檢驗、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種子企業,亞盛種業集團持續壯大玉米制種産業,培育了擁有自主知識産權、適宜推廣的玉米新品種34個,自有品種輻射全國16個省份。今年,他們在甘肅制種黃金地帶白銀、武威、張掖、酒泉建立了5萬畝良種繁育基地。預計可生産良種1.6萬噸,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種業根基。
同樣,在甘肅亞盛薯業集團馬鈴薯技術研發中心組培室內,技術人員正在顯微鏡下進行莖尖剝離,從馬鈴薯莖尖切去分生組織,“種植”到瓶子底部的培養基中生長。與此同時,在另一側6.5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內,一株株嫩綠的種苗長勢喜人。馬鈴薯種苗在溫室大棚經歷約100天的生長後將結出種薯,最後被運往全國各地種植。
據介紹,該研發中心是當前國內規模、技術較為先進的馬鈴薯組織培養和微型薯繁育中心,年産馬鈴薯組培苗4500萬株,繁育微型薯6000萬粒。今年以來,在確保墾區馬鈴薯種植企業種植需求的同時,已為黑龍江、內蒙古、河北、陜西、山西等省區及甘肅河西地區發運原原種和原種1萬多噸,為全國糧食生産提供了種子保障。
種子落地,“管”字上馬。
進入夏耘關鍵期後,甘肅農墾各農場、公司紛紛組織農技人員下沉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培訓等工作,指導種植戶及時落實澆水、追肥、中耕、化除、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措施,做到早管、精管、細管,確保作物苗齊、苗壯。積極推廣應用“一噴三防”技術,提高防治效果,減少因災損失,遏制重大病蟲害發生。同時,各單位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早制定防範預案,並通過微信群等平台及時提供精準氣象、農事提醒、病害蟲識別與預警,實現農技服務線上線下有機結合,讓職工群眾種地省心又放心。
農機與農技結合,為糧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來,甘肅農墾集團推進農業生産機械化,推廣農業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系統、無人旋耕機等成熟智能農業裝備。目前,該集團擁有大馬力農機1537 &(套),總動力達到27萬馬力,建成14個農機合作社,大宗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玉米、馬鈴薯、苜蓿草、食葵、甜菜作物等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在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的小麥和玉米種植現場,伴隨着一陣馬達轟鳴聲,5架植保無人機在技術人員遙控下,攜帶着滿桶農藥沿着麥田低空飛行,均勻噴灑。據了解,每台無人機每小時可完成噴灑作業面積100畝左右,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積極助力地方夏糧豐産豐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這個萬物生長、生命拔節的夏季,甘肅農墾集團將迎來又一個豐收年。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滿福 洪文泉 通訊員 劉婉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