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沙生“金”
2022-03-04 09:15:59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科技興農沙生“金”——探訪甘肅省農科院古浪縣六道溝設施瓜菜水肥一體化示範基地

  農業科技專家現場指導水肥一體化技術。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煜宇

  時下的河西走廊,乍暖還寒。武威市古浪縣六道溝設施瓜菜示範基地的西瓜溫室大棚裏,負責人王斌輕觸屏幕上的“施肥”選項,調配好的水肥混合液便順着管道流入地膜下的各個支管,直接送到作物根部……

  他演示的這套“水肥一體化”自動施肥技術,是省農科院土肥所聯合該院蔬菜所、武威市農科院形成的智慧結晶。

  “隨着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設施農業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省農科院副院長樊廷錄介紹,近年來,省農科院服務當地農業産業發展,針對技術難題,組建課題組研究“水肥一體化”自動施肥技術,在設施西瓜、番茄等作物上開展了技術産品的集成與應用,讓大棚種植變得更加科學化、智能化。

  對症下藥解難題

  六道溝位於騰格裏沙漠南緣。易地扶貧搬遷之後,群眾從山區搬遷至川區,從種“懶漢”莊稼改種日光溫室。但是,由於大部分群眾缺乏設施農業的種植技術和經驗,面對全新的耕作模式,心裏直打鼓。

  “日光溫室種植怎麼澆水怎麼施肥?有了病蟲害咋辦?大棚溫度控制在多少合適?”當時,面對群眾的種種疑惑,農科院的專家心裏也沒有底。

  “不僅僅缺乏種植經驗,土壤條件差也是棘手問題。”王斌説,經檢測,設施大棚內土壤耕層除鉀元素外,其餘元素指標均在土壤養分等級指標五級以下。

  除此之外,作為新的搬遷區,設施農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積累都不成熟。為打破缺乏經驗、缺乏優質土壤、缺乏種植技術的困境,當地黨委政府決定系統化、規模化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

  省農科院土肥所成立課題組對症下藥,進行了技術、産品配套,在設施西瓜、番茄等作物上開展了技術試驗與應用指導,幫助企業和政府把一批批瓜菜銷往粵港澳大灣區。

  瓜果飄香結碩果

  寒風中,踩着黃沙向六道溝溫室前行,一座座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步入溫室內,眼前全然是另一番“春景”,西瓜溫室內,皮球大小的西瓜在藤蔓上“盪鞦千”。

  “別看它小,瓜皮薄又脆,即便是在冬天,吃起來口感不比夏天差。”項目負責人薛亮摘下一顆溜圓的小西瓜掰開,果然皮薄汁多。南瓜溫室內,筷子粗細的根莖連着一片片肥厚的葉子,飽滿緊實的南瓜在葉片中若隱若現。

  薛亮介紹,這裡的設施農業環境與水肥智能控制系統,可以精確測量溫室氣候、土壤參數等,通過預設參數,採用手動和自動兩種不同方式啟動或關閉卷膜、風機濕簾、生物補光、灌溉施肥等環境控制設備,自動調控溫室內環境,達到適宜植物生長的範圍,為植物生長提供優良環境。

  “品種上還有沒有什麼問題?”“一座大棚實際能掙多少錢?”“接下來的春夏茬種植怎麼準備?”省農科院的專家每次來到現場,都要認真與種植戶交流,發現的問題就是他們的改進方向。

  如今,在設施溫室瓜菜種植專用肥配套技術、水肥精準管理技術、病蟲害立體防控技術等方案的幫扶下,示範基地如期實現了建設溫室瓜菜水肥精準調控、土壤改良、有機基質栽培和病蟲害立體防控有機結合的目標。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薛亮介紹,示範基地裏,西瓜可增産6.0%至14.71%,化肥減施28.3%至32.0%;南瓜可增産8.5%至12.7%,化肥減施30%以上。

  科技賦能氣象新

  “農科院所提供的水溶性肥料專攻滴灌區的施肥問題,溶解性好,養分含量高,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還比較節水。”説起“水肥一體化”的優點,省農科院蔬菜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杜少平如數家珍:

  ——設施西瓜土壤栽培水肥一體化綜合管理技術,實現了生産中由粗放到精準、由手動到自動、由殘留到綠色的有效轉變。

  ——日光溫室沙化土壤改良技術,通過農藝措施結合增施有機肥、生物菌劑、生物菌肥達到改良沙化土壤的目的。能顯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沙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日光溫室外屋面噴淋降溫技術,通過在溫室外前屋面加裝噴淋系統,對日光溫室育苗棚可以起到更好的降溫效果,同時也能降低室內空氣濕度和光照強度,室內氣候更適宜大部分園藝作物幼苗正常生長髮育。

    “我們將繼續挖掘、整合現有的優勢技術,集成一項適宜於當地設施農業的水肥一體化管理配套技術。”樊廷錄介紹,一定要打好“技術牌”,積極發揮示範基地的帶頭作用,堅持研發區域特色農産品,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競爭力的品牌優勢,助推古浪縣戈壁設施農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科學技術讓“沙地生金”。在各級農業科技單位的支持下,六道溝日光溫室裏的優質蔬菜不僅遠銷粵港澳大灣區,更成為當地群眾靠得住的“果籃子”和“菜籃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王煜宇

責任編輯: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4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