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昌 碧水青山展畫卷
美麗的金川公園。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祁小松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金川峽水庫庫區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成為鳥類的棲息地。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柯玉棟
甘肅金拓鋰電新能源有限公司鋰電池生産車間。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金昌紫金苑景區。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柯玉棟
一場秋雨過後,空氣清新,綠意不減。
行走在鎳都大地,綠水青山綿延逶迤,休閒綠地繁花似錦。礦山公園、紫金花海、金水湖濕地……各式公園讓市民在休憩娛樂時抬頭見綠、低頭有花、遠眺成景。
美景背後,是金昌交出的一份錦繡生態答卷。
近年來,金昌錨定綠色發展主旋律,持之以恒堅守生態保護底線,把“綠色産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加快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賦能新能源,繪就綠色發展藍圖
長期以來,金昌市以礦産採選、有色金屬冶煉及相關化工産品加工為主導的産業結構,導致資源消耗高、環保壓力大、産業鏈條短、資源依存度強。
金昌曾一度陷入發展與環保的兩難境地。面對人民群眾對乾淨飲水、新鮮空氣、優美宜居環境的新期待,金昌毅然選擇了綠色發展之路。
今年年初,由華能金昌光伏發電有限公司建設的西坡二期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全容量並網發電。該項目是金昌市“十四五”期間首個投産的新能源項目,設計年發電量9510.6萬千瓦時,運營後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1萬噸;
9月中旬,金昌市新能源電池産業鏈重要的延鏈補鏈項目——總投資40億元的甘肅金車儲能電池技術有限公司8吉瓦時磷酸鐵鋰方形儲能電池項目,在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鎳銅鈷新材料産業園啟動;
……
金昌市盯緊“雙碳”目標,堅守“不欠新賬,快還老賬”環保底線,在堅決關閉高耗能、高污染産能的同時,把新能源作為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和培育新支柱産業的關鍵,不斷培育壯大新能源産業,探索清潔低碳發展模式,新能源産業逐漸形成規模優勢。
“發揮風光電資源優勢,堅持新能源開發與相關産業協同發展,加快培育新能源産業鏈,重點培育發展光伏組件、晶硅切片等新能源裝備製造産業;提升電池級硫酸鎳、硫酸鈷、三元前驅體等電池原材料開發生産水平,做大做強新能源電池材料産業,推進新能源汽車及電池回收利用等産業發展。”在不久前召開的相關會議上,金昌正式將新能源納入“1+5”産業鏈,作出新的部署。
金昌市科學編制實施“十四五”新能源産業發展規劃,將境內可開發光電資源納入西坡、金武公路、河清灘3個光伏産業園,推動新能源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開發。依託豐富的風光電資源,積極助推地區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規劃納入國家能源整體規劃,推進新能源項目“集中開發、打捆入網”,積極打造源網荷儲一體與多能互補示範,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在永昌縣推動分佈式光伏建設先行示範試點工作,助推鄉村振興及縣域經濟發展;依託金昌紫金雲大數據中心,打造新能源産業集群數字平台示範,構建新能源數據共享和調度運行一張“網”,實現政企數據“全打通、全歸集、全共享、全對接”,努力助推全市“雙碳”目標的實現。
同時,在現有裝備製造企業、電池製造生産企業基礎上,金昌圍繞打造新能源“一基地兩區一中心”目標,繪製産業鏈圖譜,建立重點項目和招商引資“兩個清單”,實行産業鏈鏈長制等“七大機制”,持續做大做強産業鏈條,成功引進三峽新能源等15家企業,開工建設23個風光電項目,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目前已有5家企業建成並網發電。
發展循環經濟,變環保壓力為發展動力
2020年4月,總投資達43億元的15個在循環經濟領域有代表性的“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在永昌縣河西堡化工循環經濟産業園集中開工。項目全部建成後,將形成一系列産業鏈,實現區域內煤焦、電石、煤焦油、煤氣循環利用、就地消化。
來到金泥集團幹法乙炔有限責任公司中控室,巨大的電子屏幕上顯示着完整的氯鹼化工循環經濟産業鏈。“金昌氯鹼化工循環産業鏈是由金川集團、金泥集團投資建設的循環經濟産業鏈,是全市工業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昌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的重要補鏈項目,包括石灰石、電石、乙炔、燒鹼、水泥等生産單元。” 公司總經理劉培雄介紹説,“我們的電石廠和石灰石礦可以通過石灰石生産電石,電石用於生産乙炔,乙炔生産出來的乙炔氣,輸送到金川集團化工新材料公司用於生産PVC,剩下的電石渣輸送到水泥廠用於生産水泥,水泥可以用於金川集團公司礦坑填充,整條産業鏈環環相扣,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吃幹榨盡。”
金昌,是一座因礦而興的工業城市,工業廢棄物多,僅將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回收製成硫酸,再外運“消化”,每年就要花費好幾億元。為此,金昌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重要抓手,圍繞重點企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招商引資,就地轉化,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努力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按照“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的理念,金昌市經過數年的實踐探索,逐步探索出了“企業小循環、産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發展新模式,被確定為全國區域循環經濟典型案例。
如今,在金昌新材料工業園區和河西堡化工循環經濟産業園,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四川新希望集團、貴州宏福集團、中化化肥公司、內蒙古太西煤業等知名企業紛紛加盟“循環經濟圈”。30多家投資主體不同的企業,以上下游産品、副産品為紐帶,形成了關聯緊密的物料鏈、産業鏈,實現了原料、中間原料及廢棄物的互供互用。同時,區域內副産的硫酸、氯氣、電石渣、水泥等得到充分利用,逐步實現工業“三廢”零排放,並形成多條閉環的循環經濟産業鏈條。到目前,全市以消化工業廢氣、廢料催生的各類化工産品年産能已達到500萬噸。
綠色發展帶來“雙贏”局面。近年來,金昌市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質量也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連續保持在300天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全國前列,進入全國宜居城市百強行列。
植綠蔭城,全力守護綠色“生命線”
秋日,環繞金昌市區東北西部、總長近26公里的防護林帶層林盡染。驅車駛過,一排排刺柏高高聳立,一片片國槐、旱柳在林中交錯互織。
“因為有了這條‘綠色長龍’,現在市區每年冬春沙塵肆虐的天數都少了許多。”金昌市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鄧彬説。作為土生土長的金昌人和從事植樹造林的專業人員,鄧彬對市區防護林建設帶來的變化有着切身的體會。
金昌緊鄰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轄區內沙化土地面積大,林草植被覆蓋率低,優質林和優良草原佔比小,氣候乾旱少雨,生態環境嚴酷。境內沙區面積達747.62萬畝,佔到全市國土總面積的56%。
面對這一現實,金昌市始終堅持把“南護水源、中建綠洲、北治風沙”的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針作為項目規劃和實施的主題,引領生態保護與修復。
“至2020年底,全市沙化土地面積從1994年的近340萬畝減少到175萬畝左右,林地面積達25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81年的4%增長至18.88%以上,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3.77平方米,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甘肅省綠化模範單位’等稱號。”金昌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宇鋒説,目前,市區北部荒漠植被納入芨芨泉省級自然保護區,170多萬畝人工林和天然灌木林納入中央財政重點公益林補償範圍,為生態林業和草原建設、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金昌市地處河西走廊“蜂腰”地帶,祁連山區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緩緩北流,形成東大河、西大河及18條小溝小河。諸多小徑流在流淌途中滲入地下,在永昌縣焦家莊鎮等地形成大小泉眼萬餘處。泉水又依其地勢匯流,並分別接納西大河、東大河部分洪水,組成西大河—金川河、東大河—清河兩大水系,澆灌着金昌廣袤的農田,養育着金昌40多萬人口。
東、西大河是維繫金昌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上游的冰川、雪山、原始森林、高寒草甸是地表徑流的集中發育地帶。兩條徑流佔金昌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64%,對流域生態平衡起着決定性作用。為此,保護河流上游的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是金昌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昌將每年5月的第二周確定為“祁連山生態修復義務植樹周”,持續抓好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依法鐵拳整治違規建設項目,將境內的18處礦點、2處水電站全部關停,恢復植被。如今,放眼四顧,整治後的永昌縣新城子鎮馬營溝煤礦、兆田煤礦等礦點,已是層巒疊翠。
秋日,漫步永昌縣南壩鄉何家灣村,整齊的房舍,寬闊的馬路,蓬勃興旺的富民産業,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都仿佛在“訴説”着這裡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榮獲“省級美麗鄉村”“全市美麗鄉村”等稱號的小山村,早已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從一個幹河灘變成了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生態建設的春風使何家灣村民的幸福生活從夢想變成現實。近年來,在立足綠色發展的基礎上,金昌市大力實施生態護林、退耕還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生態扶貧項目,把生態文明建設與開髮式扶貧有機結合,探索了林草産業扶貧、生態護林扶貧、生態補償扶貧、造林務工扶貧等脫貧致富新路徑,讓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
家住永昌縣焦家莊鎮雙磨街村的嚴生發幾年前因病致貧,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他被當地林草部門選聘為生態護林員,享受到了生態扶貧政策的紅利。
自2017年起,金昌依託生態護林員項目,在祁連山沿山7個鄉鎮設立生態護林員。把具備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為生態護林員,每年給予固定的管護勞務報酬,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2020年,生態護林員項目惠及貧困人口440多人,管護各有關鄉鎮濕地和草原46萬餘畝。
永昌縣南壩鄉位於祁連山北麓淺山區,村民世代依山而居,過着半農半牧的生活。過去,這裡乾旱少雨、資源匱乏、産業落後、交通不便,十分貧窮。
招商,開荒,種樹,南壩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為溝溝坎坎披上綠裝,不僅將昔日落後山村改造成“全國生態鄉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還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目前,金昌市已建成南壩鄉這樣的國家和省級生態鄉鎮(村)20多個,完成了70個行政村的環境連片整治,新城子鎮油菜花景觀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
綠水青山鋪就幸福底色——如今在金昌,無論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偏遠的鄉村,綠色已成為主色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成為金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