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殼丘頭遺址出土玉玦。 新華網發(福建博物院供圖)
新華網福州2月9日電(劉豐)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福建南島語族考古成果展2月10日將在福建博物院向公眾開放,試運行一個月。
展覽以圖文為主,展示82件相關文物,從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的緣起、福建南島語族的考古發現、福建史前考古與南島語族三個部分,展示福建史前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碳化稻穀以及人骨等實物的多項科學研究成果,展現福建省早期文明海洋性、大陸性兼具的特徵,為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提供了重要線索。
其中,平潭殼丘頭遺址出土玉玦、新石器時代磨光細泥灰色陶壺、西漢劃花水波紋灰陶紡輪、商周陶鼓形器等重要文物悉數亮相。據介紹,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用玉時間最長的國家,素有“玉石之國”美譽,玉器在南島語族文化中也有着重要位置。玉玦是古代玉配飾,是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相當於現在的耳墜。平潭殼丘頭遺址出土玉玦兩頭粗中間細。平潭當地並不産玉,專家推測,這件玉玦應該是來源於內陸,説明距今6000年前,原南島語族先民已經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航海術,可以在陸島之間自由往來。
“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研究”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之一。此次展覽首次系統梳理福建省南島語族研究的主要成果,通過對比海峽兩岸史前文化遺存,論證南島語族起源“大陸説”中的“東南沿海説”,驗證福建是南島語族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時代磨光細泥灰色陶壺,1965年閩侯曇石山遺址出土。 新華網發(福建博物院供圖)
西漢劃花水波紋灰陶紡輪,1985年漢城遺址出土,飾數道雙弦紋,間飾似水波紋,中心有一小洞貫通上下。 新華網發(福建博物院供圖)
商周陶鼓形器,1980年閩侯黃土侖遺址出土,器身作腰鼓形,兩端開口,內中空,器身上附獸形提梁,下接喇叭形實心座。 新華網發(福建博物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