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2月26日電(劉默涵)冬日清晨,坐上小船,肖厚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搖動槳櫓,小船在河面上蕩開波紋,穩穩前行。作為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鎮的河道專管員,肖厚田的主要工作就是巡查河道,負責清理沿河一帶的水葫蘆、垃圾雜物等,還河道以整潔。
與幾年前相比,肖厚田的辛勞程度已下降不少。望著眼前整潔的河面,肖厚田説,“以前這裡長滿了水葫蘆,打撈可費勁了。”
水葫蘆減少的背後,是邵武縱深推進河湖長制的努力與成效。
富屯溪風光。新華網發(邵武市水利局供圖)
邵武地處閩江上游。作為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在邵武境內長達99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多達15條,其水質直接影響中下游乃至全流域生態環境。
曾經,河道採砂、河道侵佔、水葫蘆等漂浮物繁殖迅速造成的水體破壞,一度成為邵武市的治水難題。2021年,南平市河湖長制年度考核時,邵武還因此排在全市最後一名。
“這樣的成績,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刺痛。我們痛定思痛,決心扭轉治水‘後進生’的形象。”邵武市河長辦主任、水利局局長李軍説,邵武以數字賦能河長制信息化建設,打造“河長制查改一體巡查調度”管理&&,創新建立“電子河長”巡河管理機制,實現“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監管模式,推動河湖監管由“人防”向“人防+技防”提升。
治理後的富屯溪風光。新華網發(姜德勝 攝)
“截至目前,我們有大小無人機6&,機手8名,水質自動監測站11座。利用可見光相機、紅外熱成像儀等設備,我們對轄區河道進行覆蓋式數據採集,持續監測氨氮、高錳酸鹽、總磷等5項水質指標,確保所有河段、敏感水域‘實時可見,全程可溯’。”邵武市河長辦專職副主任趙許彪説。
“11月8日,我們檢測到水北鎮河道段面數據異常。經過排查,發現了某企業廢水回收管破漏,造成少量帶有氨氮成分的水通過雨水通道排入富屯溪。”邵武市“查改一體”無人機信息化巡河項目負責人於騫説,利用“AI智能算法”形成“巡檢報告”,邵武實現了治河、管河方式的迭代升級。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邵武通過“河長制查改一體巡查調度”&&下發疑似“四亂”問題1073件,已完成整改1056件,剩餘17件正在整改中,整改完成率98.42%,開展“點題”巡河20余次,核查問題達200余個。
水質問題表現在水裏、根源在岸上。
近年來,邵武市河長辦堅持從源頭開展治理,探索實行河道管護“岸下治標+岸上固本”模式,以問題河道為重點,牽頭整合相關部門力量組建督查組,通過水污染源在線監控&&和視頻監控中心,對企業排污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控,同時加強生活污水排放以及農業養殖、涉河涉水涉砂、電魚等方面違法行為的監管。
治理後的邵武千嶺湖風光秀麗。新華網發(余曉勤 攝)
如今,邵武的水生態水環境指標不斷向好,6個主要流域國、省控評價考核斷面、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及11條小流域均達到Ι~Ⅱ類優質水質,邵武轄區內21個交接斷面水質均達Ⅲ類及以上水質標準,其中4個從Ⅲ類水質提升至Ⅱ類水質,全域無Ⅲ類以下水質。2022年,邵武市獲得福建省河長制湖長制正向激勵獎勵,成為閩北地區唯一獲此激勵獎勵的縣。
“這兩年變化特別明顯。河道乾淨了,河岸漂亮了。”大竹鎮官墩村63歲村民李文崗説,政府治水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傍晚到河邊散步,已經成為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治水“後進生”蝶變“優等生”,如今的邵武正在籌劃進一步做好“水文章”,激活“水經濟”。
“目前,我們正在編制鄉村振興全域規劃。我們將把富屯溪沿線村莊串珠成線,統籌做好産業、生態、人居、文化等方面的一體提升工作,打造鄉村振興樣板。”邵武市副市長林新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