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傑:主動求變 攜手共進 培養適應智能文明時代的高素質人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08:40:42
來源:新華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傑:主動求變 攜手共進 培養適應智能文明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字體:

“智能文明時代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體系和模式提出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挑戰與變革要求。”近日,在2025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傑&&,“高等教育應因時而進重構智能時代的教師知識體系、理論授課內涵和實踐育人模式,幫助學生更好以創造性學習,練就批判性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人工智能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打開了一扇通往高效學習和無限可能的大門,也隱藏着不容忽視的巨大深淵。陳傑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帶來的雙重影響。他指出:“一是學生自主認知能力的提升,面臨‘被侵蝕’的可能,思維惰性正在形成。二是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面臨‘被架空’的可能,攻克難題韌性不足。”

針對第一個挑戰,他分析道:“當AI‘代寫’‘代學’成為捷徑,學生會逐漸習慣於向AI提問並獲得一個看似權威、完整的答案。”他進一步解釋説,這種“代學”“代寫”現象正在削弱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AI構建的“信息舒適區”內。

談到第二個挑戰時,陳傑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使用AI生成代碼來完成作業,當程序出現BUG時,學生可能就會無從下手。”這是因為他跳過了寶貴的試錯過程,沒有掌握代碼的內在邏輯。他強調,這種“一鍵直達終點”的學習方式,不僅導致實踐技能薄弱,也讓學生失去了在挫折中培養韌性的機會。

針對這些挑戰,如何主動應變、科學求變,培養適應智能文明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所被譽為“工程師搖籃”的百年名校,正在積極探索應對之策。

“厚基礎、強實踐”是哈爾濱工業大學一貫的人才培養特色,陳傑&&:“近年來,學校主動把握時代發展規律,在‘厚基礎’和‘強實踐’上不斷創新理念、更新內涵、調整比重、優化供給。”

在理論知識供給上,哈工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陳傑介紹:“我們深入推進課程項目雙驅互融,有序壓縮理論授課學時,優化‘先知識後能力’的傳統培養模式。”同時,學校建設了數字化創新知識中心,推出覆蓋全校各學科的知識圖譜,為學生按需自主獲取知識、定制培養方案提供平台保障。

在創新實踐供給上,學校推行“創中學、學中創”科研培養,從大一開始就為學生“全學段不斷線”設立逐級挑戰的創新實踐項目。陳傑特別提到,學校建設的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已成為開放型共享創新空間,支持學生“真刀真槍”地檢驗理論、挑戰權威、收穫真知。

這些改革舉措已經結出碩果。陳傑分享道:“我們的學生紫丁香微納衛星團隊研製發射了全國首個由大學生自主設計、研製、管控的微納衛星“紫丁香二號”,拍出了‘最美地月合影’。學生冷曉琨在讀期間創辦的“樂聚”機器人公司,如今已成為全球交付量最多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企業。”

面對智能文明時代帶來的“個性化”培養加持,如何打破“固有學段”“常規節奏”,更好助推拔尖創新人才破土而出、加速崛起?哈工大在大規模人才培養實踐中給出答案:要格外關注那些天賦超常、具備突出創新潛能的“尖子生”,為他們打造“快車道”。

陳傑&&:“隨着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教育教學,為我們開展個性化人才培養提供了日益強大的技術條件支撐。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超前布局推進拔尖人才從發掘、培養到選留、輸送的全鏈條。”

在早發現、早挖掘上,學校和全國各類重點中學共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打造面向廣大中學生的由院院士領銜、專家主講的“工程科技之巔”系列科普課程。在早培養、早助推上,學校設立“頂尖創新人才班”,由院士擔任導師,實行“一生一策”量身定制培養計劃,集全校“最優質資源”助力學生完成全學段一體化培養。“我們創新實施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答辯申請制,只要滿足條件,大二、大三即可申請答辯。”陳傑透露,目前已有150余名學生提前通過答辯。

“面對智能時代浪潮,唯有主動求變、攜手共進,方能贏得未來。”陳傑最後呼籲廣大同仁“加強交流合作,推進更多深層次探索、突破性舉措,共同譜寫全球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