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包含八方面重點任務、“二十條”舉措,提出充分保障體育時間,基礎教育階段要統籌課內外、校內外,積極推進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兩小時,等等。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及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時間’是落實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重要保障。”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張瑞林説。意見要求積極推進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兩小時,為落實“以體育人”理念、增強學生體質提供時間上的保障。
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來,教育部通過開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點,各地正在迅速推進落實兩小時要求,截至2025年秋季學期,全國已全面推開落實。本次意見凝聚了各地試點推進兩小時要求的實踐經驗,通過增加體育課時、實施課間體育活動、豐富體育課後服務等措施,為各地各校勾畫出了清晰可行的實踐路徑,切實保障兩小時要求更加全面高質量落實。
意見提出,到2027年,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優良率,畢業生運動習慣養成率顯著提升。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劉海元認為,學生體質健康不佳、鍛煉不積極的根源在於缺乏良好的運動習慣。若能養成這一習慣,學生就會自覺自願地鍛煉,體質問題也將得到解決。
意見提出,要一體化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構建學段銜接、目標一致、支撐有力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機制,積極探索走班制、俱樂部制等實施方式,促進體育課與體育活動更加靈活貫通。
為了更科學地進行體育運動,需要建立科學的監測體系。
“意見將‘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單列,既是對學生體質健康工作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是立足國家戰略全局作出的制度創新。”江蘇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李金泉説,意見通過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強化結果運用、落實公示反饋等舉措,旨在構建全鏈條工作體系。特別是提出建立校際、年級間互為監督、突出過程評價的監測體系,將有效解決數據真實性不足、學段銜接不暢等問題,推動監測模式從一次性測試向全過程動態追蹤轉變,從教育部門單獨管理向多部門協同聯動轉變,為破解“重形式、輕實效”的難題提供了明確路徑。
劉海元説,意見貫穿“面向人人”的核心理念,政策設計覆蓋大中小學全學段及各類體質基礎的學生,旨在實現全體學生體質健康提升、體育習慣養成和運動技能習得的目標。
記者梳理發現,意見在總體要求中強調以中小學生為重點,同時明確提出深化“學段銜接”。具體措施中,基礎教育階段保障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兩小時,高等教育階段嚴格落實體育課程學時要求,並推動研究生等高年級學生持續參與體育鍛煉。此外,政策還強調廣泛開展群體性體育活動,建立“監測-干預”聯動機制,實現精準施策,使學生體質得到有效提升。
劉海元説,“精準干預”即是對體質較好的學生優化培養,對體質薄弱的學生加強幫扶,從而整體推動學生體質健康發展。
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相關負責人&&,意見對師資隊伍建設作出新部署,明確提出構建新型體育師資隊伍,落實在學校設置教練員崗位,完善其資格、遴選、培訓、管理與評價等制度,以適應學校體育時長增加、鍛煉質效提升的需要,為建強師資隊伍、充實學校體育力量提出新要求。
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樊戰備説,“強教必先強師”,高質量體育教師隊伍是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應持續提升教師的教學、運動、執教與執裁能力,推動其做到“會做、會教、會訓、會贏”,並打造“教育體育部門-大學-中小學”協同聯動的體育教師教育共同體,健全“職前-職後”全周期培訓體系,使教師成為實現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堅實保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