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施紅岩精神傳承弘揚工程 打造紅色基因傳承示範區
要用紅岩精神為城市鑄魂,應當重點把握三個方面:一是從有形方面,將紅岩精神標識融入城市空間,增添城市人文特色。重慶現有54處紅岩革命舊址,要加強紅岩革命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以擦亮“紅色三岩”歷史地標、高質量建設好紅岩文化公園為重點,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的紅色文化地標、全國一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重慶市兩江四岸人文薈萃的重要節點。二是從無形的方面將紅岩精神的內涵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中,引領城市人文的風尚。紅岩精神的科學內涵,就是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濟的愛國情懷、不折不撓的凜然鬥志和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實施紅岩精神的傳承弘揚工程,就是要讓廣大市民在日常行為中、在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中,讓學紅岩、知紅岩、愛紅岩、傳紅岩成為共同的行為追求。三是從品牌塑造方面,將紅岩精神價值融入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紅岩為什麼這樣紅?主要是因為革命精神的真理性、英雄形象的典型性、藝術形式的豐富性、社會宣傳的持續性。但是“紅岩”品牌還要不斷地打造,緊扣英雄重慶、壯美紅岩的價值定位,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
- 超70家單位合作共建 傳承弘揚紅岩精神
將紅岩精神標識融入城市肌理,增添城市人文特色,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努力。近年來,紅岩文化中心與70多家單位共建合作,初步建立起了穩定的共建合作機制。中心與西南大學共建“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並聯合創建“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與9家單位共建紅岩精神相關研究中心,申報市級及國家級的課題達10余個。依託打造的32個“紅色基因傳承工程——館校(地)共建基地”,深入開展紅色教育活動;邀請共建單位參與“清明祭英烈”“9·30烈士紀念日”“11·27烈士殉難日”等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推動專題展覽、展演走進共建單位;合作開展“小蘿蔔頭進校園”“尋找紅岩發聲人”“紅岩青年沙龍”等品牌宣教活動。據統計,紅岩文化中心聯合共建單位創建紅岩文化室10個,紅岩班、周恩來班36個,紅岩幹部學院培訓班次達5000多個,培訓人次近15萬。
- 深挖紅岩精神新時代價值 講好紅岩故事
紅岩文化中心將繼續深挖紅岩精神新時代價值,以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抓手,從以下三個維度講好紅岩故事:一是共研精品課程,提供智力支撐。從研發系統課程,提供思政教育輔助教材入手,用活紅岩革命文物資源,將革命文物和革命精神轉化為思政教育的“資源包”,有效整合教育資源,為講好紅岩故事提供優質內容。二是深耕宣教活動,匯聚社會力量。繼續打磨紅岩故事宣講團,持續開展巡展巡演巡講“六進”活動;深耕“小蘿蔔頭進校園”“讓烈士回家”“尋找紅岩發聲人”等品牌宣教活動,不斷豐富活動形式、拓展活動受眾,匯聚社會力量共同講好紅岩故事。三是強化媒體思維,拓寬傳播途徑。持續推動紅岩融媒體建設,提高策劃采編能力,創新宣傳形式,策劃系列紅岩主題網絡宣傳,推出系列高質量、高水平、高流量的融媒體宣傳作品,強化市內外主流媒體宣傳聯動,不斷提升宣傳成效。
- 為全部館藏珍貴文物定制數字化“身份證”
革命文物承載着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記載着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豐功偉績,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藏珍貴可移動文物8000多件(套),目前已經為全部館藏珍貴文物定制數字化“身份證”,進行有效保護和利用。針對不同類型革命文物,博物館分別採用高清平面掃描、高清二維圖像拍攝和三維掃描建模等方式進行數字化採集,並在此基礎上研發了文物多維信息展示系統,展示文物高清二維圖片、三維模型,以及實體展覽的720°高清全景漫游。在革命文物數字化管理上,博物館還建成了藏品管理系統、圖文數字資源管理系統、文物修復管理系統等,全面提升藏品管理利用效率。
- 用好紅岩“IP” 助力重慶文化産業發展
2023年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參觀游客數量達到了1123.67萬人次,在革命紀念館中名列前茅。中心將繼續用好紅岩“IP”資源,構建紅岩文化産業體系,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接下來將實施紅岩文化創意品牌提升工程,挖掘紅岩文化、革命舊址建築以及豐富的館藏品資源,探索博物館擁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傳播價值的IP內容,持續構建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展覽展示、文化演藝、影視製作、文化創意“六大特色産業”發展體系,把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轉化為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新優勢、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 毛平: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 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 朱江:對重慶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和底氣
- 文天平:潼南加快建設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增長極、産城景融合發展橋頭堡
- 王志傑: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高地和産業科創高地
- 李應蘭:加快建強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主樞紐
- 秦文敏:璧山將爭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先行區排頭兵
- 朱軍:傳承弘揚紅岩精神 為新重慶建設凝心鑄魂
- 鞏義勝: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強縣
- 譚慶:銅梁謀定“5+5”,預計全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5%
- 李慶:萬州全力奔跑在“工業強區”發展道路上
- 曲斌:不斷強鏈補鏈延鏈 打造“4+N”大環境産業全景圖譜
- 劉宴兵:實施“六大行動” 激發教育強市建設新動力
- 余國東:一體推進“九治” 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重慶力量
- 劉波:打造更多具有武隆辨識度的文化旅游産品
- 廖傳錦:計劃到2035年重慶將全面建成青年發展型城市
- 萬容:擦亮"民營經濟""千年榮昌"2張金名片 加快建設現代化新榮昌
- 龐茂琨:擦亮川美“金名片” 助力重慶文化強市建設
- 鄒藝:打造現代版幸福桃花源 走出強村富民現代化新路子
- 李志:以數字全生態、全價值鏈視野 助推重慶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 鞏書凱:工業互聯網為現代工業和經濟注入新動能
- 賴薪酈:加強高價值技術攻關和産業化 助重慶汽車乘勢而上
- 廖洪海:跨境電商搭橋 助力重慶企業“出海”
- 王茂春:推動長嘉匯金融中心建設 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