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永川R&D同比增長27% GDP增長8.1%
永川堅持科技創新首位戰略,着力打造成渝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創新高地。緊扣重慶“416”科技創新戰略部署,加快構建永川科技創新“1356”工作體系,實施“663”行動計劃,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去年,永川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同比增長27%,GDP增長8.1%,排名全市前列。堅持強主體、建&&、優生態“三管齊下”,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科技型企業數量分別增長23.3%、41.6%,技術合同登記增長了8.4倍;累計建成市級以上創新&&132個;深化“産城職創”融合發展,高水平建設西部職教基地,每年培育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超過5萬名,同時加大引才力度,去年,&&“永川人才新政22條”,新引進20余名行業頂尖專家人才、55名高層次人才助力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永川獲評2023“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形成了以人才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産業鏈的良好局面。
- “3個全市率先”做法 引領製造業轉型升級
永川發揮永川國家高新區的作用,以科技創新賦能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産業集群,永川有“3個全市率先”的做法:一是率先派遣工業科技特派員,有效帶動提升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去年全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增長了27.2%。二是率先組建“智能裝備與智能製造創新聯合體”,增強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比如,退役鋰電池短流程全濕法工藝、家蠶絲腺合成人血清白蛋白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試成功,有望帶動形成新的産業集群。三是率先實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研項目前置立項,鼓勵支持企業創新創造,去年,全區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新增貸款額,排名全市第1。
- 着重在“強化技術攻關”“深化數智融合”“促進轉移轉化”3個方面下功夫
具體工作中,永川着重在3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強化技術攻關,以技術創新成果引領發展新産業,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比如,永川本土企業—新泰機械2項新研發成果,有效解決了超高壓井控和井口裝備問題並實現量産,相關設備屬於世界首&套重大技術裝備新産品。二是深化數智融合,加大工業技改投入力度,推動産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去年,全區工業投資、技改投資總量排名全市前列。比如,永川鼓勵支持汽摩企業開展科技研發創新集成應用,建設“數字車間”“智慧大腦”,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長城汽車永川工廠每72秒下線一台整車,新能源摩托車産量西部第一。三是促進轉移轉化,加強政校企合作,貫通産學研用,成功推動一批創新力轉化為生産力。比如,永川與重慶文理學院,共同建設永川科技創新中心,促成國家一類抗癌新藥在永就地轉化,為産業發展增添新動力。去年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2%,現代製造業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
- 大力發展以科技影視、自動駕駛、電子信息製造業等為重點的數字經濟
大力發展以科技影視、自動駕駛、電子信息製造業等為重點的數字經濟,開拓新領域新賽道的引領性技術,培育産業競爭新優勢、點燃産業發展新引擎。比如,科技影視方面,過去後期視效製作等高附加值業務多流向美國、新西蘭等國家。永川引進並支持企業加強研發創新,自主研發專利打破技術封鎖,開闢出顛覆傳統數字內容生産流程的新賽道,實現工廠化生産影視劇,劇組拿着策劃來、帶着成片走接下來;自動駕駛方面,永川攜手百度、招商檢測等,建成國內政策開放程度最高、開放道路規模最大、測試場景最豐富的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助力百度、白犀牛、九識等企業,實現創新成果轉化和商業模式閉環,永川成為中國首個實現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城市,成功舉辦中國首屆智能汽車應用場景挑戰賽,創造“兩個全國首次”,首次採用不封路的方式進行比賽,首次在已投用高速公路上進行比賽。
- 創新引領現代農業優品種、提品質、強品牌
鞏固發展優質糧油,聚焦茶葉、食用菌、果蔬等農業特色産業,發揮政府、市場、科技的作用,着力優品種、提品質、強品牌。比如,通過研發創新,優化改良永川秀芽品種,統一生産標準工藝,提高茶葉品質,永川秀芽品牌價值大幅提升。建成全市首個現代蠶桑産業基地,家蠶住的是“智能房”,由機器人負責喂養,實現365天全周期養殖,絲繭産品廣泛用於高附加值生物醫藥製品,加快培育産業新的增長點。成立豆豉研究院,完成永川豆豉“總狀毛霉”基因組精細圖繪製,選育出更抗高溫的C菌株,組建豆豉集團,推動永川豆豉産業開拓新市場、實現新發展。
- 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級 打造現代化産業體系新引擎
永川將持續深入抓好貫徹落實,在服務和融入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重大戰略中,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級,強化引領支撐作用,打造現代化産業體系新引擎。一是提升優勢産業競爭力。着力培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影視等産業集群,加快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西部數字經濟創新高地,打造西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城、西部科技影視城。二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着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向,圍繞新製造、新服務、新業態,培育發展新材料、生物技術、元宇宙等新興産業集群,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科技服務、物流運輸、現代金融等生産性服務業,推動産業數字化增效、數字産業化提質,創新打造發展新優勢。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力。圍繞建設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對接實施新重慶引才計劃,推廣“産業研究院+産業基金+産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和成渝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人才中心。四是增強市場主體支撐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常態化做好“三服務”工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造科技創新優勢企業,更好支撐永川産業高質量發展。
- 毛平: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 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 朱江:對重慶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和底氣
- 文天平:潼南加快建設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增長極、産城景融合發展橋頭堡
- 王志傑: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高地和産業科創高地
- 李應蘭:加快建強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主樞紐
- 秦文敏:璧山將爭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先行區排頭兵
- 朱軍:傳承弘揚紅岩精神 為新重慶建設凝心鑄魂
- 鞏義勝: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強縣
- 譚慶:銅梁謀定“5+5”,預計全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5%
- 李慶:萬州全力奔跑在“工業強區”發展道路上
- 曲斌:不斷強鏈補鏈延鏈 打造“4+N”大環境産業全景圖譜
- 劉宴兵:實施“六大行動” 激發教育強市建設新動力
- 余國東:一體推進“九治” 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重慶力量
- 劉波:打造更多具有武隆辨識度的文化旅游産品
- 廖傳錦:計劃到2035年重慶將全面建成青年發展型城市
- 萬容:擦亮"民營經濟""千年榮昌"2張金名片 加快建設現代化新榮昌
- 龐茂琨:擦亮川美“金名片” 助力重慶文化強市建設
- 鄒藝:打造現代版幸福桃花源 走出強村富民現代化新路子
- 李志:以數字全生態、全價值鏈視野 助推重慶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 鞏書凱:工業互聯網為現代工業和經濟注入新動能
- 賴薪酈:加強高價值技術攻關和産業化 助重慶汽車乘勢而上
- 廖洪海:跨境電商搭橋 助力重慶企業“出海”
- 王茂春:推動長嘉匯金融中心建設 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