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九日,渝中區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現場,工人正在加緊施工。首席記者 龍帆 見習記者 劉旖旎 攝\視覺重慶
大田灣體育場,對重慶人而言,不僅是一座體育場,更是一種拼搏向上的城市精神的象徵。
大田灣體育場的前世今生究竟是怎樣的?5月19日,記者進行了梳理。
13.2萬人義務參與大田灣體育場建設
大田灣體育場,是一座與人民緊密相連的體育場。
重慶市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主任唐明星介紹,大田灣體育場建成於1956年2月9日,當時名為重慶市大田灣體育場,佔地面積97500平方米。體育場的內場是草地,外側有一條300米的白色跑道,內側有一條用紅色煤屑鋪成的400米跑道,可容納4.5萬名觀眾。
大田灣體育場竣工後,舉行了重慶市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大會。這一歷史時刻,深深銘刻在許多老重慶人心中。
“用重慶話來説:‘霸道’(厲害)!”75歲的重慶市民孫永健當時還是一名小學生,但至今對當年全市人民振奮的體育熱情記憶猶新。
他回憶,當時,無論年齡、性別、職業,所有重慶人都為重慶擁有高標準的體育場而驕傲。每逢舉行體育活動,大田灣體育場總是人潮涌動,熱火朝天。
孫永健還記得,父母曾告訴他,大田灣體育場是市政府機關幹部和全市市民共同參加義務勞動,用雙手填平大田灣原有的深溝後建成的。
一組數字可以印證孫永健的記憶——據統計,1950年11月到1951年4月之間,共有13.2萬人參與大田灣體育場建設的義務勞動。
大田灣體育場的設計者,是重慶市設計院原院長、總建築師尹淮。1956年9月,他在《建築學報》上發表論文,講述體育場的建成過程。文中,尹淮飽含深情地寫道:“重慶市大田灣體育場的建成,對今後西南地區在體育運動方面的進一步發展,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奧運冠軍施廷懋曾在這裡受訓
如今,尹淮和萬千重慶人的期盼,已經實現。
唐明星&&,多年來,大批重慶體育健兒從大田灣體育場出發,走向世界,為國爭光。跳水項目奧運冠軍施廷懋,就曾在大田灣體育場接受體能訓練。
再往前追溯,大田灣體育場還見證了中國體育史上歷史性的一刻——1965年10月24日,重慶籍田徑名將陳家全在大田灣體育場的煤屑跑道上,跑出了百米10秒的優秀成績,追平當時的世界紀錄。
為此,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相繼發布消息:“陳家全是世界上第五個跑得最快的人!”並號召各行各業向陳家全學習。
但隨着歲月變遷,大田灣體育場逐漸年久失修。
2005年,因建築年代久遠,市設計院鑒定大田灣體育場看&為危險建築。2017年的《大田灣體育場現狀測繪報告》指出,由於建築使用年限較長,看&結構存在安全隱患,存在墻體老化、抹灰脫落等問題,建議立即進行加固與保護修復。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加緊推進大田灣體育場工程。2020年6月30日,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正式動工。
將保留原本氣質,成為全民健身中心
記者了解到,完成保護利用改造的大田灣體育場,仍將保留原本的氣質。
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文保修繕設計負責人、重慶大學規劃與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歷史建築分院院長胡斌介紹,大田灣體育場的建築工藝極具民族特色,特別是碉樓、紅墻、拱窗、白玉欄杆等元素有濃郁的中國傳統建築風貌特徵,堪稱經典。
“本次修繕從體育場的建築材料和修建工藝,都按照當年原貌全部還原,做到‘修舊如舊’。”胡斌&&。
記者獲悉,大田灣體育場建築中的傳統特徵元素將全部保留並復原。其中,碉樓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都很好,主要對其抗震性進行提高,同時清理外墻,按照傳統工藝進行粉刷。白玉欄杆的殘損構件也將用原材料、原工藝和原做法進行補配。
保留“氣質”的同時,今後的大田灣體育場整體也將迎來提檔升級。
唐明星介紹,保護與利用工程的目標為“打造全民健身中心,建設生態體育文化公園”,以體育場整體修繕及功能完善為核心建設內容,在保護的前提下利用內場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停車庫,完善配套功能,優化周邊交通組織;同時敞開外場空間,修建體育生態公園,讓體育與生態、體育與環境、體育與文化更好地融合。
下一步,市體育局將與渝中區政府共同把大田灣片區努力打造成為市民健身首選地、西部體育消費先行區、全國知名體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西部體育總部企業集聚區和市民高品質生活展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