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瞭望丨以心為眼:一所特教學校的育人蝶變
2022年05月16日 14:15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勇 柯高陽

  2022 年 3 月 4 日,在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揚帆管樂團參演團隊演奏國際殘奧委會會歌 吳壯攝 / 本刊

  ◇“教育是改變殘疾人命運的最好途徑。我們的孩子可能不是天上最閃亮的那顆星,但一個都不能放棄。”

  ◇特殊教育不僅要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更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這樣孩子們才能“挺起胸膛朝前走”,道路越走越寬闊

  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上,由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40多名盲童組成的管樂團在“鳥巢”奏響了國際殘奧委會會歌——《未來讚美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這所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視障教育學校,秉持“挺起胸膛朝前走,以心為眼看世界”的理念,讓數千名殘疾孩子自信、自立、自強地走向社會,走出一條“化繭成蝶”的特教育人之路。

  以愛打開盲童心窗

  彩虹色跑道上,三三兩兩的孩子手牽著手嬉戲奔跑;音樂廳裏,氣勢恢宏的旋律在回蕩;照片墻上,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如花般綻放……走進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孩子們的臉上幾乎看不到拘謹畏縮。在一般人想像中,眼睛看不見,這是莫大的不幸。但與盲孩子們坐下來聊一聊,就會發現他們從心底洋溢出的陽光。

  “孩子們剛來時可不是這樣。”校長李龍梅説,因為看不見,盲孩子會遇到很多健全人難以想像的麻煩:有的七八歲還不能自行穿衣服、係鞋帶;有的辨不清方向,走路走不成直線……在他們身上,自卑、敏感、多疑是普遍現象。有的孩子因為家庭等種種緣故錯過了最佳入學年齡,十幾歲才讀小學一年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障礙。喚醒孩子們心中沉睡的自信,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

  李龍梅從生活技能抓起,幫助孩子們鼓起適應生活的勇氣。學校開設了兩門特殊課程——生活指導課和定向行走課。盲孩子們看不見,老師講得再仔細,他們也無法完全理解和領會,最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摸”。老師們于是發明瞭“摸”“説”教學法,從怎樣洗臉、走路,到擺放書本、寫字,手把手教給孩子們。

  百倍的愛心和耐心,幫助老師們走進盲孩子們的心裏,打開一扇扇“心窗”。班主任老師李英記得,有一個盲孩子在老師做了正確示范後,花10分鐘穿上了一件外套。自那以後,那個盲孩子再沒有穿錯衣服,人也更開朗了。

  作為一所寄宿制學校,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盲孩子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學生的家庭教育相對缺失,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2011年起,學校每年堅持開展暑期家訪活動,把黨和國家的溫暖從孩子延伸到家庭。十余年家訪下來,老師們累計行程近3萬公里,覆蓋重慶所有區縣及周邊省份邊遠地區。

  “教育是改變殘疾人命運的最好途徑。我們的孩子可能不是天上最閃亮的那顆星,但一個都不能放棄。”在李龍梅看來,特教學校不僅要給孩子們一個棲身之地,還要為每一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幫助他們通過學習來克服身體缺陷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保有健康陽光的心態,樹立立志自強的決心。

  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2021年11月,第六屆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全國總決賽現場,來自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吳浩嶼面帶微笑站姿筆挺,與健全孩子們同臺競技。一場落落大方的演講過後,9歲的他摘得小學組全國亞軍。

  “歷經層層選拔獲得全國獎勵,這對殘疾孩子來説還是第一次。”李龍梅説,每個殘疾孩子身上都蘊藏著無窮的潛能。只要給他們機會、向他們開放舞臺,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出彩的機會。

  根據盲孩子觸覺更加靈敏的特點,學校打造了數十門美工、體育類特色課程,泥塑、陶藝、編織、跳繩、門球、啦啦操……孩子們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在體育鍛煉、藝術熏陶中發掘潛能。

  在學校極力爭取下,2020年起,重慶市中學生田徑錦標賽首次將殘疾人納入賽事,增設聽力殘疾、視力殘疾和智力殘疾三個類別,70多名殘疾孩子和健全孩子站在了同一個賽場上。“比賽成績不重要,站上跑道就是勝利!”體育老師姜舟説,給殘疾孩子一個平臺,他們同樣可以享受運動的快樂,感受體育運動中的合作、拼搏精神。

  盲孩子聽覺靈敏,熱愛音樂,對各種樂器充滿好奇與渴求。“孩子們因為視力殘疾看不到多彩的世界,如果學習一點音樂,是不是可以讓生活多一點陽光,幫助他們‘看到’更廣闊的天地?”在李龍梅的積極籌劃下,2011年,揚帆管樂團起航。

  樂團指揮李沂念回憶,樂團成立之初並不被外界看好,因為盲孩子看不見樂器、樂譜,演奏起來難度更大。大家想出的辦法是,既然孩子們看不見,那就由老師來做孩子們的“眼睛”,手把手地教,陪著他們一起學。

  在音樂的世界裏,在團隊的磨礪中,孩子們懂得了配合協作、相互襯托,演奏水準日益精進。2014年,揚帆管樂團參加“上海之春”國際管樂節展演榮獲銀獎;他們受邀走進北京音樂廳、國家大劇院,與中國交響樂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聯合演出,走上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的舞臺……從最開始的緊張忐忑,到如今的從容自信,孩子們用精彩的演奏證明了自己,感動了觀眾。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殘疾孩子則是折翼的天使。”李龍梅説,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要給他們重新插上飛翔的翅膀,每個殘疾孩子就都能綻放生命的光彩。

  挺起胸膛朝前走

  “我實現了當年的夢想,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魏旭川曾經是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學生,學成之後又回到這裏成為一名盲人教師;在校期間達到中級按摩師水準的萬先濤,畢業後開了兩家按摩店,月收入1萬多元;24歲的鄧明亮,2017年以全國同類考生第一的成績考入長春大學,最近他又準備報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專業研究生,“想試試一個盲人的夢想極限在哪裏”……數十年來,一批批從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走出來的學生,讓人們看到了盲孩子們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以前,特殊教育很被動,是等著別人來接納我們。現在我們的孩子被接納,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因為優秀,得到了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欣賞。”李龍梅認為,特殊教育不僅要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更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這樣孩子們才能“挺起胸膛朝前走”,道路越走越寬闊。

  如今,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開設有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高中面向全國招生,形成集視障12年一貫制教育、康復訓練和技能培訓基地于一體的完善教育體係,走出了一條“化繭成蝶”的特色育人之路。學校連續17年義務教育階段視障教育學生鞏固率100%、職業高中學生就業率100%,320多個盲孩子考上大學,見識到“外面的世界”。

  眼下,李龍梅最關注的是學生畢業後的持續培養問題。“目前殘疾學生的就業面仍然較窄,在考取教師資格證等就業資質證書方面也存在政策障礙,限制了他們的職業選擇。”她呼吁盡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殘疾人就業支援體係,減少就業資質政策方面針對殘疾人的不合理限制,為殘疾人創造價值、奉獻社會提供更寬廣的空間。

編輯: 韓夢霖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65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