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柳澤興/鄧楠/吳燕霞
在高校,學生幹部是一個惹眼的群體,他們中有許多優秀分子,學業上、工作上都表現出色,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他們中也有少數人“非官似官”,“官氣”嚴重,甚至以權謀私,攪擾了學習環境,破壞了同學關係,個別還成為網民攻擊、調侃的對象。如何消減少數學生幹部的“官氣”?學生工作怎樣幹才能清爽活潑?這些問題考驗着高校的管理藝術。

當學生幹部:做什麼?為什麼?
一些受訪高校學生&&,擔任學生幹部,不僅能快速和老師、同學熟絡起來,還能鍛煉能力。“為同學服務,讓我有成就感。”大一入學時,湖北某重點高校學生肖明抱着這種想法,先後擔任團支書、校學生會幹事等職務。每月開展團會、協助輔導員整理資料、幫助審批學生助學金材料……同學彼此還不大認識的時候,肖明跟許多人都熟悉起來了。
目前,有相當數量的高校把管理工作下放給學生。小到院係日常工作,大到校園賽事活動,均可由學生會各部門協助執行。比如在學生會設置自律部,負責日常衞生檢查,查寢查課;設置社團部、宣傳部等,負責院係活動組織、官網運維等。一些高校還為行政老師配備學生助理,在無課時間幫助老師值班,整理、報送文件,甚至負責評優評先、入黨入團申請的初篩,幫助打理財務收支等。
一些學生幹部由此“嗅到”權力的味道。曾在西北某高校學院學生會任職多年的宋睿琦説:“學生會幹部權力不小,比如我們學院所有學生的獎學金,從制定規則、選擇評委,到獎學金定級、信息匯總,都由學生會負責,中間有不少彈性空間。我們學生會執行的是主席團制度,在任的主席團成員大多是評委,他們在打分投票時明顯傾向上屆主席團成員。”
在公開的評優評先中,學生幹部也更容易勝出。如果平均學分績點相差不多,學生活動的加分項就成為獲勝關鍵。在某些學院,跟行政老師搞好關係,甚至比提升成績更重要。即使某些申報指標不達標,關係硬的學生幹部也可以在領導關照下“特事特辦”。
此外,有的學生會安排專人在外拉贊助,所籌集的資金自行支配,不受學院管理。“學生會籌集的錢使用情況不太清楚,每次換屆,賬上的錢正好用完,這怎麼可能呢?”宋睿琦説。
自嘲“表面風光”,警惕找補心理
不過,並非所有學生幹部都能“幹得舒坦”。受委屈,幹苦力,吃老師和同學的夾板氣,也是常事。
“有段時間,打開群就有各種消息,甚至無法正常上課,首先要抽出時間乾老師安排的工作。”肖明説,除了時間被擠佔,同學不理解、不配合也是煩心事。“老師讓我組織活動,辛苦策劃之後反遭同學埋怨,兩頭受氣。有時得求別的同學幫忙搭把手,自己欠了人情還得自己還。”幾番波折下來,肖明自嘲,學生幹部不少只是“表面風光”。
西北某高校班級團支書徐菲説:“學院給團支書制定的責任事項裏,我需要為全班同學負責,如果我怠慢了哪位同學,他就覺得被我針對了,甚至産生矛盾。”
有的輔導員為了“明哲保身”,將易得罪學生的工作安排給學生幹部做,學生幹部處理得好,就能得到輔導員的信任和偏愛,一旦處理不好,學生幹部只能“背鍋”。有高校輔導員&&,每年不乏學生幹部因受不了壓力選擇退出。
經過幾年磨合、淘汰下來,仍能堅持的學生幹部不僅肯幹活、少埋怨,而且不缺位、能“頂缸”,工作能力、抗壓能力、應變手段更硬更強,對手中權力的運用也越發熟稔自然。
“因為學生幹部身份,同班同學求幫忙,你不答應,人家説你裝清高”“付出總要有回報,我對學院的貢獻確實更多”“明虧暗虧吃了不少,這些老師們都知道”……採訪中,部分學生幹部流露出“權力不用白不用”的找補心理。
補缺位防越位,考驗高校管理藝術
那麼,高校不使用學生幹部,可行嗎?“輔導員到任後要盡快選拔、調整學生幹部,分擔協助工作。”在中部某高校擔任輔導員、管理學院內200多名學生的王老師説,學生日常事務管理涉及的事項繁多、工作量大,單靠輔導員“孤軍奮戰”根本吃不消,必須選拔學生幹部。
“學院本科生班級只配了我一名輔導員,負責本科生4個年級8個班近300名學生的管理工作,實在忙不過來。”今年9月剛入職西北某高校的輔導員張老師説,將工作安排給學生實屬無奈。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目前高校輔導員一人管理數百名學生已成普遍現象,在一定範圍內鍛煉、培養學生幹部,也有其必要性、合理性。
但是,也有一些高校行政老師對“學生助理”用慣了手,形成路徑依賴。個別本職工作並不繁忙的老師,也樂得安排學生做工作,自己當“甩手掌櫃”。像財務管理、入黨入團、評獎保研這些原則上本不該由學生幹部負責的工作,也放手給學生幹部做。
受訪專家認為,部分高校學生幹部“非官似官”,除了一些學生幹部自身職責定位模糊、服務同學意識不強的原因外,也由於部分高校將學生幹部當作低成本的管理工具,隨意下放重要職權,管理引導又不到位,部分學生幹部難免以“特權學生”自居,越位行使權力,以致其他同學心有不滿。
“這説明高校學生管理者、學生幹部、普通學生之間的關係存在錯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曉程老師説,一方面,有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確實有官僚化的問題,培植了學生幹部特權思想的土壤;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意識欠缺,在一貫的自上而下的簡單管理中喪失了主體性,導致校園文化缺少對話氛圍和應有的活力。
受訪專家&&,用好管好學生幹部,考驗着每個高校的管理藝術和水平。要解決學生幹部“非官似官”問題,首先要重點解決行政老師與學生幹部本職工作的錯位問題。高校應合理且有限度地框定學生幹部履職範圍,做到學團管理不失位,學生職權不越位,逐步推動學生幹部回歸服務本位。(本文提及的高校學生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