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做定性評價,我只是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之路。”
“我們在兩個孩子身上看到的成長效果,顯然要優於上幼兒。”
近日,一位母親把自己的一份教育經歷發上網,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原來,這位母親在徵得家人同意後,沒送兩個孩子上幼兒園,而由家人通過各種方式引導、 啟發孩子。比如:孩子學數字,家長就引導在公交車上看人民幣或車牌號;學漢字,不用機械記憶,而用反義詞來增加印象;帶着孩子去各處旅游,體驗更廣闊的世界……
這樣的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朱婷
孩子不上幼兒園“閒逛”
“姐姐不上幼兒園,跟着媽媽閒逛(2015年);弟弟不上幼兒園,也跟着媽媽閒逛(2021年)。不上幼兒園,滿大街閒逛,姐弟長的是見識,媽媽長的是年紀。”近日,重慶網友“黃野鹿”在某平台發布了這樣一段話,並附上了她和兩個孩子逛街的照片。
此文立馬引發網友熱議。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該文已有14萬多的展現量。“我的天……”“幼兒園學習的是集體生活,還是不能缺少的”“閒逛長見識,第一次聽説”……不少網友參與討論。除了驚訝,部分網友也表達了質疑。
前日,記者&&上該網友黃女士。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兩個孩子不上幼兒園確有其事。現在女兒已12歲、上六年級,兒子今年5歲。”
對於網上引發的熱議,黃女士&&:“評論區裏各種觀點和思維碰撞,非常有意思。同時,這也説明,孩子的成長問題是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對網友們的各種質疑,黃女士也一一進行了回復。比如,有網友提到“幼兒園學習是集體生活,還是不能缺少”,黃女士回復稱:上小學後,他們會有十幾年甚至更多的集體生活,不用着急;對網友提到的“孩子需要和同齡人相處”,她也淡定&&,多的是相處機會。
讓孩子在興趣中接受教育
“此閒逛非彼閒逛,不讓孩子上幼兒園,是讓他們在興趣中接受教育。”黃女士解釋説,女兒4歲時曾上過一天幼兒園,不過女兒似乎不開心,家人為此展開了討論,最後一致同意不讓女兒去幼兒園了。後來,兒子出生,不去幼兒園也順理成章了。
她透露,自己是一名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父母也都當過老師,一家人對孩子實施興趣教育應該沒問題,在孩子不上幼兒園的時間裏,他們會用各種情景來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第一次學習數字,是從乘公交車時使用人民幣和看車牌數字開始的;在戶外看綠樹、草地、鳥兒,借助一次次相關對話來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看到孩子對識字有機械記憶抗拒,就讓孩子説反義詞來增加印象……黃女士説,現在,兒子有着很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家就是他最好的自由創作空間,比如番茄醬灑了,兒子會把怪獸放到附近,然後説:“怪獸廝殺,倒在了‘血泊’中。”
此外,兒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幼兒園——鄉下婆婆家。“那兒可以盡情撒歡,看雞遛狗,餓了有婆婆用大鍋做的豐盛菜肴,還有出自灶頭沾着草灰的烤紅薯,壩子裏還有長壽特産沙田柚。”
原來,為了兒子的教育,最近黃女士試着把兒子送到鄉下婆婆家玩,“目前效果良好,兒子回家後睡得格外早、格外香。因此,我每週都送兒子去婆婆家玩一次。”
家裏提前實現“雙減”
記者了解到,黃女士還讓女兒優優晚上了一年學,優優本該6歲上小學,卻推遲到7歲才上。“我們家早就開始了‘雙減’,減掉孩子上幼兒園,減掉孩子一年的入學時間。”黃女士説。
不過,這一年的時間,優優並沒有純玩,而是去了很多地方。黃女士介紹,春天時,優優在草地上曬太陽、運動,還和她一起朗讀關於春天的詩歌;夏天時,優優到飛行員舅舅工作的地方感受軍營生活,還去森林感受大自然;秋天時,又去到藏區,感受天路;冬天,去廈門看大海。“周末有時間,我還會帶她去看演出,感受崑曲、芭蕾……”
黃女士説,優優上一年級時,很快就適應了班級生活,而且表現還特別好,“老師很快就喜歡上她了。”課餘,優優還和黃女士共同製作了原創繪本,用繪本的形式來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
這個過程中,參與其中的黃女士的父母也很有感悟:“孩子是否上幼兒園,關鍵在於照看孩子的大人能否承擔起責任。我們在兩個孩子身上看到的成長效果,顯然要優於上幼兒園。”
黃女士説,她讚同父母的聲音,孩子是否上幼兒園,必鬚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各自家庭的情況,以及當地幼兒園的狀況來決定,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以偏概全“複製粘貼”,不用爭執孰好孰壞。“上幼兒園到底好不好,我不做定性評價,我只是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之路。”
七嘴八舌
看看他們怎麼説
南岸二小區的陳女士(女兒今年2歲):她認為,孩子去幼兒園和學校,是接觸集體生活,人與人的交流是單純的家庭教育所不能覆蓋的,娃娃也需要社交,而這些社交就應儘早開始。
40歲的鄭先生(有兩個女兒):他認為,去不去幼兒園不重要,關鍵要看孩子學的內容。“如果家長有餘力和能力,可通過 啟發式教育讓孩子學到在幼兒園中能學到的東西,那麼不去幼兒園也可以。”
26歲的譚女士(幼師):她認為,幼兒園不是讓孩子學知識的,是讓孩子認識和適應集體生活並開始社會化的,不可完全替代。
石女士(孩子正在上幼兒園):她認為,孩子不上幼兒園,肯定會缺失集體生活的經驗。但高質量的家庭教育,也能比學校的集體生活給予孩子更精準和更高效的成長幫助。總之,這都是每個家庭自己的選擇,各有利弊。
專家
專業的事情需專業的人
心理干預實戰專家、英國心理學會特許諮詢心理學家陳志林&&,孩子3~6歲是同伴依戀培養的關鍵期,也是社交萌芽的階段。
他&&,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有條件在家照顧孩子,可以選擇不去幼兒園,畢竟幼兒教育不像小學和初中那樣有一定難度。但需注意的是,幼兒園的環境有利於同伴交流,可更好培養孩子的同伴依戀。同時,幼兒園提供的環境相比家庭來説,內容更多樣、更有趣,也更適合孩子認知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每個時期都需要進行良好的引導,這是一個很專業的事情,而專業的托幼機構才能更好地做好這件事。
另外,家長教育培養孩子,不能看重當前,而應着力於長遠,注重孩子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