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牦牛看中國,中國牦牛看西藏,西藏牦牛看類烏齊。類烏齊山美水美,清新可人。‘類烏齊牦牛’屬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放養於海拔3700米以上的類烏齊縣,飲水來源於海拔5000米以上的弱鹼性冰川雪融水或泉水,保持純天然、原生態、全綠色的特點,營養價值極高,其肉質富有彈性……”
這是援藏幹部謝榆爛熟於心的一段“廣告語”,因為這是他苦思冥想出來的,也為類烏齊牦牛肉打開重慶市場,幫助藏區農牧民脫貧致富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謝榆説:“這兩年感覺自己成了個商人。”
但事實上,他並不是商人,而是從市水利局選派的第九批援藏幹部之一。
説起援藏的原因,他坦言:“就是感覺援藏是責任擔當,也有情結在裏面。”2003年至2013年,他曾在西藏部隊服役十年,對西藏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轉業到重慶後經常“夢回西藏”。
當得知有機會通過援藏再回心中的“第二故鄉”時,他就渴望著再次入藏,為“第二故鄉”發展做貢獻。
終於,心想事成——2019年7月起,謝榆參加援藏,出任昌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在昌都,發展牦牛産業條件優越,但由於種種原因,所産牦牛卻始終很難走出高山雪域。“抱着金飯碗找飯,這個肯定不行,所以我們就想給當地農牧業的發展找一條新路。”謝榆説,類烏齊縣的牦牛肉品質絕佳,但産業化發展態勢堪憂。
如何破解?謝榆開始了細細琢磨。
“我們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後來我就想,乾脆以我們重慶為示範點,通過各種&&宣傳推介來提升類烏齊牦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搭建起兩地銷售對接的&&,吸引經濟主體來類烏齊搞投資加工等,先實打實地讓類烏齊老百姓的荷包鼓起來,讓他們感受到實惠,認識到牦牛肉能夠成為商品,轉變為真金白銀,他們就會慢慢轉變思想,發展産業脫貧致富。”最終,謝榆堅定了走市場驅動,以終端銷售倒逼整個類烏齊牦牛産業鏈發展的路子。
當年底,謝榆開始一門心思搞宣傳推廣和市場銷售,擴大類烏齊牦牛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拍牦牛宣傳片,積極協調重慶國有大型涉農商貿集團與昌都國有農業企業合作;協調重慶民企在倉儲物流、精細分割、精深加工、店面合作、商超運維等領域與昌都全面合作;舉辦專場推介會、消費扶貧周,踴躍參加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第十九屆中國西部農交會等,使類烏齊牦牛等西藏扶貧農産品的“曝光量”陡增,在重慶的銷售網絡也逐步成型,越來越多的雪域牦牛肉走上了重慶市民的餐桌。
此外,每到春節前,謝榆還會發動援藏隊員們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帶貨”。“重慶人過年都有吃臘肉、香腸的習慣,這也是類烏齊牦牛很大的市場空間。”
“發微信圈或抖音總要有像樣的説辭,但我又不是學廣告或營銷的,所以專門花時間自學了不少知識。”這兩年,謝榆愣是把自己變成了營銷的一把好手,“最近兩年春節前的兩三個月時間,我們用自媒體賬號推廣牦牛和藏香豬,鼓勵大家消費援藏,光這個渠道就賣了2000多萬元。”謝榆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