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型養老模式來臨 哪種適合你

  吳艷艷為陳文英老人(左)送去一天的飯菜。

  易啟榮、張桂蘭夫妻的“道德銀行”存摺。

  何卓君展示自己製作的抖音視頻。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我們將怎樣走出一條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道路?時值今年重陽節之際,本報採訪了新時代新形勢下幾種新型養老模式,看這些模式如何解決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養老方式將更加多元,讓年齡不同、收入不同、身體狀況不同的老人們都能“對號入座”,各取所好。

  不想去養老院,保姆不稱心,她選擇——

  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包”

  “陳婆婆好!”中午一聲來自年輕人的問候,讓沙坪壩區天星橋街道紅糟房社區的陳文英老人有了個好心情。

  陳文英今年77歲,獨居多年,因身體還不錯,一直選擇居家養老。今年8月初,她如廁摔倒在地無法起身,竟然在廁所裏躺了36個小時,直到被弟弟發現才獲救。

  腿部骨折後的陳文英進入半失能階段,出院後無法下樓,買菜、做飯、洗腳、洗澡都成了問題。

  弟弟幫她請來一位住家保姆,每月3400元包吃住。可這位保姆也已60多歲,再加上缺乏專業技能,服務不盡如人意。另外,陳文英每月退休工資才3000元出頭,刨開兩人每月的伙食費1000元、自己的藥費600元,已經入不敷出。無奈之下,她向社區打去求助電話。

  “我們立即向街道反映了陳婆婆的情況,街道很快幫忙鏈結到專業資源。”紅糟房社區黨委書記殷靚説,專業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重慶一家公司介入進來,針對陳婆婆居家特點量身定做了“居家養老服務包”。

  “居家養老服務包”裏有什麼?這家公司負責人陳宏英介紹,陳婆婆沒有手機,家裏的座機時好時壞,為此,他們向老人發放了呼叫器,每天早晚,後&工作人員會通過呼叫器與老人對話,確認她是否安好;老人養傷期間無法下樓,每天中午11點半,專業護理員會上門送兩頓飯菜,再燒水、做清潔、陪老人聊天;兩位護理員每週上門為老人洗一次澡,洗一次衣。

  “陳婆婆頭腦清醒,希望在經濟能夠承受的情況下解決生活問題,這是我們制定服務包的前提。”陳宏英透露,服務包價值2900元,通過天星橋街道為民辦實事購買服務,陳婆婆只需自付1800元。

  “每月1800元完全能承擔,他們的服務專業細緻,解決了我的大問題。”到目前,陳文英已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包”一個月,她與固定上門的兩位護理員向小英、吳艷艷愈加熟稔,對兩個“小妹兒”讚不絕口。

  吳艷艷今年22歲,陳文英吃午飯時,她一邊收拾屋,一邊陪老人閒聊。“你怎麼穿件短袖,降溫了,不要仗着年輕硬抗哦!”見吳艷艷穿得單薄,陳文英忍不住反復叮囑。

  “曉得了,婆婆,我幹完活就加外套!”吳艷艷笑着告訴記者,自己的婆婆爺爺也是70多歲,聽着陳婆婆的嘮叨特別有親切感。“老人希望有人陪他們聊天,我們每天來都會待2個小時左右,除了做家務,更重要的是陪她擺龍門陣。”

  陳文英説,年輕人來了,家裏有了聊天聲和笑聲,生活敞亮了。

  現在“年輕力壯”,未來需要照料,他們選擇——

  低齡幫高齡 互助式養老

  樓上幫樓下、左鄰幫右舍、年輕幫年老、身體好幫身體差,在我市部分村社,這類“互助式養老”正逐漸深入人心。

  家住渝北區回興街道錦華路社區的易啟榮、張桂蘭夫妻都是社區“道德銀行”儲戶,他倆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自己的“道德銀行”存摺,粗略一數,有200多個道德幣。

  原來,2019年底,錦華路社區成立了“道德銀行”,號召“儲戶”們把志願服務特別是助老服務的愛心、時間折算成道德幣。而當他們生活需要幫助時,也可以向“銀行”支取愛心。

  易啟榮、張桂蘭都是60齣頭、身體硬朗的“年輕老人”,孫子上學後有大把空余時間,於是兩人鉚起勁攢了大把道德幣。“幫高齡老人提一次菜算1個道德幣,疫情期間,我幾乎天天為隔壁單元的90歲的周大爺送菜去。”易啟榮説。

  付出的同時,他們也支取過服務,高溫期間,志願者上門為易啟榮、張桂蘭理髮修面,他倆各用了2個道德幣。

  張桂蘭説,現在社區對道德幣的兌換有細緻規定,比如為老人送餐跑腿是2個道德幣,上門做一起清潔2到5個道德幣,陪伴聊天2個道德幣,幫老人接送小孩放學4個道德幣……“趁我們還年輕,多攢點幣,以後慢慢動不了了,肯定會支取服務的。”

  10月11日下午時分,江津區石蟆鎮稿子社區居民朱廣生和幾位老兄弟相繼走進互助養老點。

  “今天咱們來下象棋吧。”朱廣生拿着象棋,與老鄰居們圍坐在一起。休閒娛樂有地方,學習新知識有人教,遇到緊急情況立馬有人來幫忙……這是朱廣生對互助養老點的理解。

  稿子社區常住居民2047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605人,居民們都盼著建一個活動場所。村裏了解需求後,利用閒置房投入30萬元資金,改建成面積500多平方米的互助養老點。

  既然是互助養老點,肯定與普通敬老院有所不同,這裡除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外,還鼓勵居住較近的老人互相“結對子”,倡導低齡老人主動幫助高齡老人。

  眼看快到中午,60歲的王興全離開互助養老點,回家熱上飯菜,裝進保溫盒,送到獨居老人王保生家中。

  王保生今年70歲,無兒無女,自身又患肺癌晚期,家務事對他而言成了負擔。互助養老點開展“結對子”活動後,王興全、何坤友、謝友明等幾位老人主動申請輪流負責送飯、陪伴。志願者也沒閒着,定期上門幫忙打掃衞生和檢查身體,濃濃鄰里情讓老人的晚年多了一絲甜味。

  旅游、學習、跳舞、玩抖音,她選擇——

  積極型養老 讓夕陽無限好

  對67歲的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區居民何卓君來説,養老是一種生活方式。“沒必要把‘老了’當成淒涼和孤獨。只要積極向上,晚霞依然可以美麗。”

  妝容精緻的何卓君從年輕時就是文藝活躍分子,退休後,沒有了工作壓力,退休金還不低,她迎來“人生中最輕鬆的時光”,旅游、跳舞、玩抖音,她忙得不亦樂乎。

  何卓君告訴記者,自己兼任大渡口區老年大學中國舞班班長和成人舞蹈學校古典民族舞班班長,每週花在學舞、練舞上的時間就佔去兩三天。此外還經常有朋友、同學聚會,哪有好景色,他們去哪旅游。

  去年,何卓君開通了個人抖音賬號,將舞蹈、旅游等精采生活拍成視頻,分享給朋友們。記者點開她的賬號,短視頻已有數十條,從最初比較簡單的照片、視頻,到最新幾期已經用上了配樂、字幕、特效等技術。她説,隨着粉絲越來越多,她也有了一些“偶像包袱”,發出來的視頻得質量好,體現新時代老人的水平。

  因老伴因病去世,何卓君很注重養身,最近一次體檢,她各項指標都很正常。“我的好身體歸功於好的心態,錢都用來瀟灑,不貢獻給醫院。你看我是不是也就50齣頭的模樣?”

  何卓君説,她的女兒是一名醫生,非常支持老媽積極向上的養老方式。她認為,即使很多孩子為父母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他們也會因為沒有給父母足夠的陪伴而感到內疚。“父母能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生活也會豐富多彩,作為兒女會感到更加安心。”

  本組圖片由記者 張莎 攝/視覺重慶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795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