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二十四日,昌都達因卡公租房大門口,周浩、劉婷見面。記者 何春陽 攝\視覺重慶

今年五月,古秀紅(前右一)在香堆鎮為藏族群眾打疫苗。(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重慶對口支援西藏昌都成果豐碩、效果顯著,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援藏幹部。他們視昌都為故鄉,將無悔真情融入雪域。他們可能是父親、是母親、是兒子、是女兒、是家裏的“核心骨”“頂梁柱”。
在重慶援藏隊,重慶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兩對援藏夫妻,他們在高原“琴瑟和鳴”“比翼齊飛”,為建設西藏默默奉獻。
都在昌都,他們卻很難見面
周浩:時間有限,要抓緊時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9月24日,昌都達因卡公租房大門口,周浩朝劉婷大步走來,將一個紅本子遞到她手裏。劉婷一看,激動得合不攏嘴。這是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頒發的證書,上面寫着:授予劉婷全區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周浩和劉婷是夫妻,他們都是重慶援藏隊的成員。
“親人中有好些在西藏當過兵或工作過,我也希望到這片土地來做點事。”周浩説,2019年夏,時任榮昌區隆基鎮組織委員的他,援藏體檢通過後,得知昌都還需要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就“自作主張”地幫在榮昌中學當語文老師的妻子報了名。
沒想到,正好遂了妻子的意。
彼時,周浩37歲,劉婷34歲。當年7月,他們來到昌都,周浩任類烏齊縣副縣長一職,劉婷成為昌都一高的語文老師。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雖然都在昌都,卻很難見上一面。
援藏隊規定,一般情況下不允許離開受援地,除非因公辦事。像這次,周浩就是借昌都市人社局辦招聘會的契機,在公辦間隙,和妻子見上一面。
夫妻二人雙雙援藏,剛上小學的女兒只能由爺爺奶奶代為照顧。一開始,劉婷會擠出時間給女兒視頻輔導,“有一次教她字音拼讀,怎麼教她都弄不懂,孩子和我都急哭了。”後來,女兒的老師們知道了他們都在援藏,越發盡心盡力教導孩子。“孩子學習不再吃力,我就放心了。”劉婷笑着説。
這兩年多來,劉婷不是不想管女兒,而是把時間都留給了昌都一高的孩子們。
從早上6點40到晚上11點,最忙的時候她一天只吃一頓飯,睏了就在辦公室瞇一會兒,想擠出更多時間給學生們輔導作業、交流思想,幫他們提高成績。
“不同的環境下,學生的基礎不同,所以教學方法、教學方向、着力點也必須不一樣。這屆學生我從高一開始帶,要帶到明年他們高三。我陪他們成長,他們也在陪我成長。”劉婷説,教師節那天,她收到一張學生自製卡片,上面寫道“感謝今生遇到您,遇到您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教師節快樂!”
“那一刻,感覺所有付出都很值。”劉婷説。
除了教學任務,她還要做一些辦公室工作。這個時候,免不了“請教”周浩:“要説辦公室工作,他算是帶我入門的師傅,公文材料措辭、寫作規範那些都是他教的。”
聽着妻子的話,周浩笑了:“我們視頻都是討論工作居多,你很難想象,但確實是事實。在昌都的時間有限,所以要抓緊時間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
兩年來,這一家人唯一可以相處得久一點的時間就是暑假。劉婷趁着假期,可以帶着女兒到類烏齊縣,一家人短暫團聚20天左右。
“作為黨的幹部,組織無論安排我到哪,都會認真對待。”他這樣説道,“我在類烏齊上班和在重慶上班,都是一樣的,都是黨交辦的任務,做好就行。”
一次探親,讓她也加入援藏隊伍
“龍嫂”:想為當地農牧民提供更好的醫療衞生服務
在重慶援藏幹部中,説“古秀紅”,可能有人還不知道她是誰,但是一説“龍嫂”,大家就都知道了。為啥?
因為她的愛人龍宇也是援藏幹部中的一員。龍宇是2019年重慶市第九批援藏幹部,現任昌都市財政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不少年輕人習慣叫他“龍哥”。
説到援藏的原因,龍宇説:“我妹妹、妹夫大學畢業後就在昌都工作,後來聽了一些朋友的援藏經歷,我也希望能響應號召,為這邊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做點事。”
到昌都市財政局後,龍宇重點做了三件事,包括規範公文寫作、規範財務制度、抓黨建,給昌都財政系統帶來了很大變化。
2020年夏天,古秀紅到昌都探親時,了解到藏區農牧民的醫療衞生知識比較匱乏,也萌生了援藏的念頭。
今年3月,在沙坪壩區人民醫院任産科醫生的古秀紅,作為專技幹部入藏,對口支援察雅縣人民醫院,任醫院副院長。
西藏風景壯麗,符合大多數人對旅行、體驗民俗民風的期待,但是,要在這裡開展除舊習、去糟粕等醫藥衞生健康工作卻並不容易。
古秀紅告訴記者,察雅縣人民醫院存在基礎設施欠缺、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等諸多問題,所以她到縣醫院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規範當地的醫療行為,提高醫院的醫療質量,改變當地百姓的就醫理念……古秀紅不僅要帶頭檢查指導醫院工作,培訓醫務人員書寫病歷,幫助醫務人員考取執業醫師等,還要經常下鄉義診,給藏族群眾打疫苗,宣傳普及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相關知識、急救知識等。
“有些鄉鎮衞生院只有幾個人,現在用的還是手工發票,衞生意識、信息化建設等都較為落後。”古秀紅説,讓當地群眾都能享受到優質的醫藥衞生服務就是她工作的不竭動力。
記者採訪中得知,今年5月,古秀紅曾和死神擦肩而過。正是因為這次經歷,古秀紅覺得其它困難都不是問題。
那天,古秀紅從鄉下巡診返回察雅縣城路上,突遇泥石流,眼前的道路瞬間被截斷。
“當時泥石流面積很大,如果車子再快一點,我們就麻煩了。”古秀紅&&,雖仍心有餘悸,但為了藏族同胞的美好生活,將繼續奮鬥在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