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0月9日電(陶玉蓮)9日上午,重慶市舉行第六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322人獲“重慶市勞動模範” 稱號,175人獲“先進工作者” 榮譽稱號。他們堅持着內心的價值追求,踐行着自己的職業初心。9日下午,5位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在見面會上分享了他們的成長故事。

圖為李鴻在車間工作中。新華網發
磨刀“磨”出的機械技能大師
1987年,高中畢業的李鴻以學徒身份進入四川儀表九廠(現為重慶川儀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當車工,第一件工作就是磨刀。正是這份看似無多少技術含量的工作卻給他帶來了很多歡樂,從小喜歡琢磨小東西的他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車間裏總能看到一個向老技師及技術人員學習,認真總結他們工作經驗並專心做筆記的身影。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半年時間,李鴻對車間裏的車、鏜、銑、刨、磨樣樣精通。
李鴻工作負責,學習、動手能力突出,在公司産品的一次轉型升級中,被調動至系統裝配崗位。在工作中他發現一個核心部件,需要兩個人一起配合裝配,效率低、工作慢,於是他就開始琢磨是不是可以製作一個裝置改變現狀。李鴻利用業餘時間泡在圖書館翻閱厚厚的技術資料,起初,面對錯綜複雜的原理圖,他心裏發怵,但庖丁解牛的逐條消化後,再反復觀察部件的原理和特性,認真總結,最終試製出流量計流量檢測部件調試裝置,實現了個人單獨完成工作的目標,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為公司節約了成本。
經過不斷的努力,李鴻現任重慶川儀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系統製造部班組長、高級技師。公司每年要接待上百名大中院校學生來此假期實習,還有國、內外的近50名用戶前來培訓。擔當老師的李鴻,每次培訓前都認真準備,擬定相應的培訓內容,從産品的零部件構造、産品的工藝流程、産品的工作原理、日常的維護與保養等着手,一一為大家耐心講解,使他們熟悉川儀産品。2018年,重慶市委組織部命名其工作室為“李鴻首席技能大師工作室”。2019年,他所擔綱的分析儀儀表裝配工種被確定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近年來,李鴻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製造了“膜式過濾器報警輸出檢測儀、流量報警輸出檢測儀、成品信號輸出測量儀”等檢測設備,該設備的成功研發不但提高了生産效率,同時還有效的檢測出成套産品在校驗過程中存在的潛在問題,提升了系統的一次交檢合格率,為設備在現場的使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每年可節約人力成本近40萬元。

圖為李育明駕駛出租車準備出發。新華網發
駕駛城市“流動名片”的出租車司機
“您好!”“您去哪?”“請您攜帶好隨身物品!”在重慶萬州,凡是乘坐李育明出租車的乘客,總會聽到如此暖心的問候和善意的提醒。
李育明是一名出租汽車駕駛員,讓自己的出租車成為城市最亮眼的“流動名片”,是他的工作準則。“我熱愛出租車這個行業。”李育明從不避諱在眾人面前表達對於出租車行業的熱愛,這是他最樸實的初心。16年的駕駛工作中,他先後拾撿到的現金、物品價值高達十幾萬元,無一例外全部返還給了乘客。他常説,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錢物,堅決不要。
2012年天子公司成立雷鋒車隊,李育明被推舉成為隊長。在過去9年間,他每年都會帶領車隊的隊員們開展各種公益服務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愛心車隊9年來,累計免費搭乘老弱病殘乘客以及65歲以上老人2160餘人次,免費接送高考學生達7200餘人,節假日走訪慰問社區退伍軍人和貧困家庭等困難群體1000餘人。
作為一名老駕駛員,無違章、無事故、無投訴是李育明對自己從業的基本要求。特別在是安全方面,他始終堅持把“安全高於一切”作為行車的最高標準,時時刻刻繃緊安全這根“弦”。多年來,他勤於刻苦鑽研駕駛技術,遵守交通安全法規,努力提高車輛駕駛技能本領,視手中的方向盤為生命,安全行車150余萬公里,從未發生任何大小安全事故。他説“出租車是個服務行業,每天載着不同的乘客,安全行車既是對乘客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
作為出租車司機,能把車開走是非常容易的事,但要真正地把車開好,做到“車行萬里路,時時保平安”,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這不僅需要駕駛員具備嫻熟的駕駛技術,更需要具備良好的心裏素質、較強的責任心。在16年多的行車中,李育明始終牢記“安全重於泰山”,在每次出車前都會對車輛進行全面的檢查,確保車輛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不開“帶病車”;堅持規律生活,保證足夠睡眠,不開“疲勞車”;保持樂觀心態,做到心情愉悅,不開“賭氣車”;堅持“寧停三分,不搶一秒”,做到禮讓駕駛,不開“英雄車、鬥氣車”。

圖為馬建輝與隊友們在長江救援。新華網發
堅守一線23年的水域救援“活地圖”
潛水、激流救援、繩索救援、絞錨鏈、係鋼纜、開戰船“多項全能”,還熟記長江、嘉陵江航道上的2000多個地名和礁石位置,可謂名副其實的兩江水域“活地圖”。從1998年12月起,現任重慶市消防救援總隊水上支隊太平門站站長助理的馬建輝就與水域救援工作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剛入隊時,躉船是60年代建造的,40多名隊員一起在躉船上工作生活,十分擁擠;夏天高溫炙烤,冬天江風凜冽;嘉陵江河道窄,水流急、暗礁多,長江回水多、漩渦大,水情複雜。為了盡快適應躉船的生活,馬建輝每天6時起床跑5公里,上午在碼頭跑梯坎,下午做俯臥撐、下蹲。一天訓練下來,汗水能浸透衣服,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救援做準備。
2010年7月,馬建輝在重慶市黔江區對學員進行衝鋒舟駕駛培訓,鄰近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新田鄉突發暴雨,山區多名群眾被困。得知這一情況後,馬建輝立即請戰。洪水將多間房屋、多條公路淹沒,被困群眾分散在一個個山頭。來到救援現場,馬建輝一刻不敢停歇,緊急安全轉移50多名被困群眾。第二天凌晨1時,救援現場忽然雷雨交加,山上還有27名救援隊友被困。馬建輝駕駛單機衝鋒舟在洪水中前行,螺旋槳好幾次被雜物纏住、被回水卷走,馬建輝憑着過硬的駕駛技術將險情一一化解。他不斷與洪水搏鬥,在雨夜裏往返2次,把27名隊友全部轉移至安全地帶。
2020年8月,重慶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災害,很多群眾被困在家中,長濱路一帶變壓器很多,當時電還沒有斷,貿然救援,稍有不慎就可能觸電。馬建輝率先駕駛衝鋒舟載上供電部門人員及時斷電,為隊友們救援群眾開闢出安全通道。隨後,他帶領黨員突擊隊成員連續奮戰50多小時,轉移被困群眾300餘人,並在在災後清淤清漂工作中,累計清除淤泥40余立方,清理垃圾10余噸,幫助了沿江居民盡快恢復生産生活秩序。
“水域救援就是在最危險的環境中搭救遇到危險的人,越是危險的地方,越需要我們挺身而出。”馬建輝説。

圖為秦亞敏在抗“疫”一線工作中。新華網發
戰“疫”一線的白衣女戰士
“非典”爆發時,她奮戰在一線;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時,她依舊在一線。在護理工作第一線,重慶市涪陵區人民醫院內科黨支部書記、心血管內科護士長秦亞敏已工作了25個春秋。
2020年2月2日,44歲的秦亞敏得知醫院馳援湖北的出征名單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時,主動向醫院領導請纓到戰“疫”一線去。此時,她的孩子即將高考,丈夫同樣戰鬥在抗“疫”一線,父母也於幾個月前做了手術,但她仍毅然加入了支援湖北醫療隊。
秦亞敏所在的醫療隊被分配到孝感中心醫院,她擔任重症隔離病區護理組副組長,負責重症病人護理、感染區通道消毒、保潔員培訓等工作,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整天都是汗流浹背,口罩和護目鏡壓得臉頰、鼻梁又緊又疼,只能忍着。為了節約一套防護服,大家都吃得很少、喝得很少,從早到晚幾乎不喝一口水。在病區,她事事為先,帶給病患親人般的照顧;對同事也是關懷備至,不僅嚴格監督同事穿戴防護服,還為他們加油打氣。她總是搶着幹臟活累活,主動分擔同事的工作,盡可能地減輕同事的壓力。
無論在哪,秦亞敏始終以黨員幹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舍小家為大家,用實際行動影響着身邊的人,成為群眾身邊的榜樣。

圖為周徐正在講解設備。新華網發
參與建設開通重慶第一個5G基站的“創新機器”
“15毫秒以下低時延”“4G/5G/Wifi泛在融合”“開放式架構平台化創新”,2020年,現任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網絡優化中心無線高級專家,高級工程師周徐開發出了一款“5G工業互聯網利器——miniMEC迷你邊緣計算”産品,被譽為“價廉物美的5G專網解決方案”。
提起周徐,同事對他最多的評價就是“技術大拿,創新機器”,2007年參加工作以來,周徐每年都能創造多項技術創新成果,2019、2020年連續獲得中國移動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近三年連續囊括重慶移動科技進步一等獎、QC一等獎。
2016年起,周徐作為中國移動集團技術諮詢委員會無線領域專家組成員,開始參與制定並完善5G領域相關技術標準,有力推動社會的數智化演進。2018年以來,周徐參與建設開通重慶第一個5G基站和重慶第一個5G連續覆蓋區,參與完成重慶移動5G網絡規劃設計、4/5G分層頻率方案、NSA/SA融合組網策略,在智博會上,還用5G應用展示向廣大人民群眾描繪智慧未來。
2019年,周徐制定MEC專網方案,為西南醫院解決了5G教育專網問題。開發“5GMassiveMIMO天線自動優化工具”,用GBDT深度學習算法進行場景特徵匹配,用MR和RANK統計進行回測迭代,在大幅節省人工操作的同時,提升5G覆蓋效益和上網速率,並能動態調整波束方向覆蓋空中無人機,為無人機投入更多應用場景提供保障。該項目獲得重慶市科技局100萬經費支持和中國移動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非常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融入轟轟烈烈的數智化歷史洪流,做出一些有價值,能夠被社會需求的産品,接下來,我將再接再厲,繼續創新!”周徐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