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朝陽區獲悉,亮馬河24橋已經修葺一新,現在每一座橋都擁有獨特的名字,每個風景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經過周邊生態治理,亮馬河實現了遊船通航,周邊商業環境也大幅提升,悠悠水文化賦予了亮馬河獨特的“親水魅力”。
24橋名稱含義各不同
從東三環友誼橋乘船出發,經藍夢橋、水碓橋……再到織錦橋結束游程,24座橋如同亮馬河6公里遊船航線上的顆顆明珠,展現着自己特有的神韻和風采。
亮馬河上的24橋分別是“友誼橋、麥家橋、好運橋、藍夢橋、琉璃橋、飲馬橋、觀瀾橋、水碓橋、碧沙橋、和光橋、問渠橋、春谷橋、燕鳴橋、彩虹橋、午陽橋、銀安西橋、銀安橋、銀安東橋、潤澤橋、倉廩橋、活水橋、日升橋、連心橋、織錦橋”,與整體景觀設計主題呼應形成“國際風情、園林風彩、古都風貌、自然風光”四大主題段。
在橋梁的命名上,朝陽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譬如“問渠橋”摘自朱熹《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還結合了地脈傳承,融入了鄉情鄉愁,如“織錦橋”所在八里莊街道在歷史上的支柱産業是紡織,同時,織錦在民間有吉祥寓意,傳達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外,橋名還蘊含“國際化”含義。“‘友誼橋’是我們開啟亮馬河通航的第一座橋,它臨近燕莎友誼商城與命運共同體廣場呼應,寓意北京與世界相連友誼長存。”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橋梁設計各有特色
24座橋梁的設計也是各有特色。遊船經過郡王府閘,將穿過4座序列橋,即“午陽橋、銀安西橋、銀安橋、銀安東橋”。郡王府給序列橋梁增添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通航航線上最具古都風韻的節點之一。四座傳統拱橋造型相似,細節各有不同。序列橋梁整體造型均為對稱形式,橋梁提升設計翻新橋面並進行細節設計處理;橋身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以灰色石材錯縫鋪裝,橋身兩側嵌入龍紋石雕。
“觀瀾橋”是 “24橋18景”游賞序列中的第7座橋梁,憑藉同弧不同心的環狀造型、與環境融合的輕盈姿態以及精緻細部設計,成為亮馬河通航航線上橋梁序列中最獨特的存在。在區域上,觀瀾橋與藍色港灣碼頭、貝殼劇場遙相呼應,三處景觀節點以湖區為中心,形成相互對望的“金三角”,共同形成支撐湖區內的景觀構築物標誌風貌。
“觀瀾橋的設計有三大創新,一是造型上創新,以最小化工程量介入新建橋梁,低碳介入,利舊更新;二是結構創新,借助保留的閘墩,通過巧妙的工程設計,使新橋建設後可轉變形態,以恢復疊梁閘功能,應對特大洪水的極端情況;三是功能的創新,橋上形成便捷通行功能與良好的景觀空間功能,橋下滿足雙向通航功能,形成通航航線上的景觀地標,在橋上形成獨特位置的觀景平台。”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
以河道復興引領城市更新
24橋只是亮馬河建設的一個縮影。亮馬河以河道復興引領城市更新,在生態治水過程中融入水文化研究,已從單一的水利工程成功轉型為一個集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景觀、水經濟於一體的國際風情水岸。
在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建設過程中,朝陽區圍繞河道治理,改建駁岸、綠化美化、照明亮化、橋梁抬高、運營航線等方面進行全面景觀環境提升。在濱水治理方面,朝陽區從“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轉變,除打造親水水岸外,還致力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為讓水中的動物安家,根據河道特點科學配置,混合種植了諸如矮生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和菖蒲、蘆葦等挺水植物,不僅可以凈化水質,還為水生動物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場所。
在亮馬河日常的維護管理上,除建立河湖長制,河道管理單位每日專人巡查,率先引入物業專業管理外,還加強社會動員,發動沿河企業、轄區居民,共同參與到河道環境、岸線秩序、文明游河、文明親水等河湖管理中來,加強水環境保護。“亮馬河的治理不僅僅是水的治理,水環境的保護,更是讓人們能享受水,親近水。”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在亮馬河的治理過程中融入水文化研究,以河道復興引領城市更新 ,推動河岸沿線文化商業帶建設,把最好的空間提供給市民、游客。同時,還激發了區域經濟活力,形成了京城東北部地區的一條重要濱水商業帶。
(原標題:亮馬河24橋“一橋一景一故事” 已經全部修葺一新 將以河道復興引領城市更新)
-
北京:西城試點“按兩結算”老年自助餐
三塊紅燒肉、一大塊魚肉、一塊蒸芋頭和少許青菜,再搭配兩三勺米飯,年過八旬的劉大爺來到稱重餐&。即便是飯量大的老人,一餐下來也花不了30元,大多數只需20元左右,就能嘗到四五種菜品,搭配一兩種主食。
-
北京:豐&站交通樞紐南樞紐“鑽”出地面
在數十名工人的相互配合下,區域裏最後1平方米的混凝土澆築成型,豐&站交通樞紐南樞紐於近日實現首塊作業區衝出正負零,“鑽”出了地面。在基坑旁,劉德芬一邊指着正在搭建的地下換乘樞紐立體化骨架,一邊對記者説,南樞紐包含地下兩層和地上一層。
-
“高校Z世代青年國際傳播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該研究分析了全球“Z 世代”群體社交媒體使用習慣等,並針對高校青年國際傳播能力培養提出路徑建議。
-
亮馬河24橋“一橋一景一故事”的“親水魅力”
記者從朝陽區獲悉,亮馬河24橋已經修葺一新,現在每一座橋都擁有獨特的名字,每個風景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經過周邊生態治理,亮馬河實現了遊船通航,周邊商業環境也大幅提升,悠悠水文化賦予了亮馬河獨特的“親水魅力”。
-
北京將新增400個以上事項“一口申報”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市政務服務工作會議上獲悉,2023年,北京將圍繞促進高質量發展、提升高品質生活,持續推動政務服務改革,強化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優化政務服務方式,打造更加便利的數字服務,不斷增強企業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鼓勵相關區結合新建政務服務大廳,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試點建設智慧大廳、虛擬大廳,探索數字孿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