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文物講故事|文物上的春和景明
2023-04-06 14:58:59 來源: 新華網
圖集

  清明時節,生氣始盛,草木萌動。天地間清澈明朗,新綠蔥蔥,嬌蕊爭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那讓我們再來看看,文物裏蘊藏的春的消息。

  《簪柳圖》:梨花吐蕊 踏青賞春正當時

  清明時節,天氣漸暖,四野明凈,春意盎然,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在北京藝術博物館,一幅長1米多、寬40多厘米的清代設色紙本,生動地描繪了古人清明踏青時的活動。畫面中梨花吐蕊,踏青賞春的兩位女子在岸邊土坡旁流連忘返。其中一人流珠柳簪斜插在發髻間,另一人則右耳邊插朵花柳簪。畫左下側落款:丁巳三月清明節後五日。

圖為《簪柳圖》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北京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淑珍介紹,插柳、簪柳是清明時節傳統習俗。女子在清明期間,頭戴柳枝做的髮簪,據説會“紅顏不老”,這種髮簪也稱為柳簪。柳簪還是少男少女們浪漫質樸的信物。

  淡描青花碗:草長鶯飛 忙趁東風放紙鳶

  北京藝術博物館館藏的一個明萬曆淡描青花嬰戲圖碗,碗為鼓腹、撇口、圈足,整體以淡描青花繪製紋飾圖案。外壁一週繪嬰戲圖,其中一個小童手持風箏,快樂地奔跑,一旁其餘孩童有的鬥草、捕蝶玩得不亦樂乎,生動描繪了兒童活潑、快樂與頑皮的天性;近底部繪卷草紋一週以作裝飾。

圖為淡描青花嬰戲圖碗

  每逢清明節氣,草長鶯飛,在公園裏、河岸邊總有不少人在放飛風箏。紙鳶在古代曾用於測量距離和傳遞消息,將紙鳶附上絲弦裝置,放飛時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這個名字,後成為通稱,逐漸變成娛樂活動。

  放風箏是一種康復養生之道,古已有之。據記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人們在踏青放風箏之時,要動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體各關節部位,使全身都能夠得到鍛煉。

  北京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楊俊艷介紹,瓷器上的嬰戲圖最早興起於唐代長沙窯,宋代以後逐漸興盛,曾被廣泛應用於南北各大名窯。明代,景德鎮窯瓷器上的嬰戲圖除了運用在宮廷官窯瓷器上,也大量出現在民窯産品上。所繪兒童後腦大,憨態可掬,頗具寫意效果。這些瓷器題材內容十分豐富,尤其流行庭院戶外的游戲活動場景。

  記者:羅鑫

  北京藝術博物館供圖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品彤
北京要聞
清明假期 踏青休閒
清明假期 踏青休閒
CBA:北京首鋼勝蘇州肯帝亞
CBA:北京首鋼勝蘇州肯帝亞
北京中軸線的春天
北京中軸線的春天
舞劇《藍色裙擺》在京演出
舞劇《藍色裙擺》在京演出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9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