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是第24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為“科學愛耳護耳,實現主動健康”。嬰幼兒超1周歲口齒不清應及時前往耳科門診檢查、老年性耳聾與老年癡呆密切相關、長期處於超過85分貝噪音環境可能造成聽力損傷……聚焦全國愛耳日,醫學專家呼籲全社會強化護耳、愛耳理念。
我國多措並舉 因聾致殘率明顯下降
“近年來,我國出生缺陷、傳染性疾病、藥物中毒等造成的聽力殘疾大幅減少,因聾致殘率明顯下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餘力生説,通過實施包括《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在內的多個國家規劃和相關政策,越來越多的聽障兒童免費實施了人工耳蝸手術和術後康復訓練。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餘力生為門診患者進行耳科檢查。新華社記者顧天成 攝
手術重建聽力是聾兒殘疾康復救治的重要舉措。作為首批國家人工耳蝸植入基地和中國殘聯貧困聾兒搶救性康復人工耳蝸項目定點手術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自2014年起已累計為包括來自西藏、新疆在內的全國數百名貧困聾兒免費植入人工耳蝸。這樣的定點手術醫院,全國共有20家。
與此同時,為推動關口前移、加強預防,有效減少和控制殘疾發生、發展,全國多省市積極推進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福建省福州市自2018年起由政府投入經費,運用基因芯片檢測技術為符合條件的全市新生兒進行免費耳聾基因篩查;北京市從2011年起對所有常住兒童實施免費新生兒疾病篩查,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率達到99%以上;202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將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項目納入政府民生實事……
防聾治聾 老年性耳聾亟待干預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老年性耳聾佔據了我國聽力殘疾致殘原因的首位,佔比為51.61%。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2022年發布報告指出,我國僅有5%至10%的中、重度聽障老人使用助聽器。
聽覺在生命中各個階段都發揮着重要作用。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的聽力健康日益受到關注。專家介紹,世界衞生組織就老年癡呆提出的九大健康危險因素中指出,老年人聽力下降的早期識別和干預是唯一有可能阻擊老年癡呆發生的環節,應引起高度關注,對老年人聽力障礙的及時干預能顯著降低老年癡呆發生率。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馬芙蓉&&,我國在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和聽力篩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老年人群聽力障礙的聽力監控、助聽器驗配、人工耳蝸植入等仍需大力加強,應着重在基層開展聽力重建、人工耳蝸、聽覺裝置植入手術。
強化愛耳意識 出現聽力受損及時就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援藏團隊在西藏為貧困聾兒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圖片來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聽力健康同時融入多項重大專項行動。婦幼健康促進行動提出“新生兒聽力篩查率達到90%及以上”;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倡導兒童青少年“科學用耳、注意保護聽力”;職業健康保護行動提出“以職業性塵肺病、噪聲聾、化學中毒為重點,在礦山、建材、金屬冶煉、化工等行業領域開展專項治理”……
怎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聽力?餘力生介紹,一是應盡量避免或減少處於噪聲環境中,85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比如當使用耳機時,不要將音量調太大,更不要長時間使用;二是當職業因素可能給聽力帶來傷害時,及時做好防護,堅持戴耳塞、耳罩;三是應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過度勞累、抽煙酗酒、緊張也容易導致突發性耳聾的發生。
遇到哪些情況可能是聽力受損,應及時就醫?專家&&,對嬰幼兒來説,在10月齡至1周歲年齡段,如果小朋友沒有張嘴説話,不能表達簡單的詞語,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排除因發生聽力障礙不能發展和鞏固語言能力的情況。對中老年人群來説,若發現自己在噪聲環境中與人交流聽不清、總是將電視機音量調大,或出現聽力下降,伴有耳鳴、眩暈、噁心等症狀,應當及時到醫院就診。(記者顧天成、李恒)
-
聚焦全國愛耳日:老年性耳聾亟待干預
強化愛耳意識 出現聽力受損及時就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援藏團隊在西藏為貧困聾兒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
科畫|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麼不同?
近期以來,全國各地疾控機構流感監測結果顯示,當前我國流感病毒活動水平有所增強,以甲型流感為主。
-
強信心·開新局|北京餐飲行業回暖
餐飲行業加速回暖,北京老字號餐飲企業不斷煥新消費體驗,網紅打卡地的圍爐煮茶走紅網絡,成為新消費熱點。
-
北京:300余只天鵝“打卡”延慶野鴨湖
3月,氣溫回暖,冰面日漸消融,位於延慶區的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迎來了300余只天鵝,它們在春日暖陽下的湖水中休憩、覓食,為春日的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增添一道靚麗風景。
-
籃球——CBA常規賽:北京控股不敵蘇州肯帝亞
當日,在北京進行的2022-2023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常規賽第29輪比賽中,北京控股隊主場以89比94不敵蘇州肯帝亞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