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技術種到泥土裏,才能結出最香甜的果實。去年,33家市屬涉農科技社團在京郊建起工作站、開展科技服務,推動75項農業科技成果、30個農業新品種在鄉村落地。科研工作者依據村情特點提出發展建議,傳授最新農業技術,助力“京棗”、北京油雞等“京字號”品種扎根京郊的同時,也帶出了一批“鄉土專家”。
科技專家與村民同勞同吃
在科技工作站找專家,憑肉眼很難辨別,他們和村民同勞同吃。只有遇到問題時,專家的作用才會凸顯。
門頭溝區齋堂鎮白虎頭村曾是産煤村,煤礦關停後,棗樹成了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市農科院林果院研究員潘青華是村裏“科技小院”的駐院專家,他先後嘗試幫村裏引進近百個棗樹品種,找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如今,“百棗園”建起來了,在北京本土繁衍了成百上千年的“京棗”系列品種佔了主流。
十幾年來,潘青華跑遍了北京郊區適宜種植棗樹的村落,手把手地教果農種植要領、病蟲害防治技巧等。“老把式”提到他,也會豎起大拇指:“潘工剪的枝,秋天結的果就是個兒大。”
棗樹下也被合理利用。市農科院培育的千余只北京油雞閒適地散着步。“利用棗林下的空間進行養殖,可以促進農民增收,一舉兩得。”潘青華説。
老工藝“返鄉”獲新生
農閒時節,延慶區窯灣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和頭髮花白的老人一起學手藝。授課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湯氏面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湯嶺,一塊彩色麵糰在她手裏有萬般形狀。
今年,北京工藝美術學會在窯灣村建起鄉土文化專家工作站,開設了6個門類的工美課程。“每次有活動,我都來。學的東西太豐富了!”村民曹新蘭最感興趣的是剪紙,逢年過節,給家人剪幾幅窗花,生活又多了幾分紅火氣息。“咱村常住人口270多人,每次開課,七八十人報名是常事兒。”窯灣村村支書崔永啟説,“不少村民的作品都很拿得出手了。我們也盤算着,用非遺技藝豐富村裏的民宿産業體驗。”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秘書長葉曉溪&&,傳統手工藝起源於鄉土,未來也必定要回歸鄉土。今年項目一期結課後,將收集村民反饋並深度開發後續課程,幫助窯灣村創造出富有品牌性的鄉村文化産品。
培育一批土生土長的“專家”
“我剛來的時候,村裏老人説‘我種了一輩子地,還用你教’,現在大家心服口服,因為農作物不會騙人。”懷柔區渤海鎮洞&村駐村第一書記、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正高級農藝師吳尚軍來村裏不到一年,他指導的玉米、白菜、紅薯等農作物就迎來了大豐收。
光自己幹還不夠,吳尚軍還開起了科普課,線上線下同步講,普及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不只本村的村民來聽課,線上的“學生”多達數百人。
市科協介紹,依託鄉村振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頂尖的農業科技真正在鄉土生根發芽,建起一支“帶不走的幫扶工作隊”。去年,市科協已組織動員33家科技社團、專家1500餘人次深入京郊開展科技服務,推廣了山區櫻桃生態高效栽培技術、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設施番茄栽培技術等75項科技成果,讓紫花苜蓿、香菇T2、白海棠等30種農業新品種扎根鄉村。(記者 劉蘇雅)
-
北京市各大商圈迎客流高峰 餐飲業“開門紅”
今年元宵節正值周末,元宵節前一天又恰逢立春,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北京各大商圈迎來客流高峰,市民們紛紛抓住春節的“尾巴”,走出家門享受節日的氛圍。
-
喜迎元宵佳節 非遺文創市集 擦亮大美房山
京繡、北京燈彩、風車、風箏、剪紙、雕漆、葫蘆烙畫、泥塑、面塑……2023年房山區元宵節活動昨日亮相。共分為“福滿京城 春賀神州”2023年房山區元宵節非遺文創市集和文藝展演兩個部分,通過場外和場內不同的表現形式全方位地為全區人民營造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
北京至秦皇島高速公路全線貫通
京秦高速公路全長約264公里,其中,遵秦段全長約165公里,總投資約314億元,是河北省一次性建成山區高速公路里程最長的單體項目。
-
北京市將啟動“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
記者近日從市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有關工作部署,市發改委將會同各有關單位組織開展“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中期評估評估對象為“1+16+56”規劃體系,即《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16個區級“十四五”規劃《綱要》和56個市級專項規劃。
-
科技工作站建到地頭 75項農業科技成果落地京郊
十幾年來,潘青華跑遍了北京郊區適宜種植棗樹的村落,手把手地教果農種植要領、病蟲害防治技巧等。市科協介紹,依託鄉村振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頂尖的農業科技真正在鄉土生根發芽,建起一支“帶不走的幫扶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