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裴劍容、孟宜霏、李德欣)74歲的王富田手持竹竿,站在自家民宿小院的棗樹下。竹竿揮舞,一顆顆大脆棗紛紛掉落。
“八月十五亂打棗”,金秋時節也是王富田和老伴黃孟珍忙碌的時候,他們正在為當天即將入住“老木匠”民宿的游客採摘新鮮果實。

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老木匠”民宿內,王富田(左)與老伴黃孟珍(中)和“管家”劉海燕在院中打棗(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德欣 攝
王富田是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村民。六渡河村位於渤海鎮東南部,蜿蜒的懷沙河穿村而過,距離慕田峪長城景區車程約10分鐘。
推開民宿大門,院內綠樹成蔭,老槐樹下鞦韆輕搖。抬頭遠望,滿目青山盡收眼底。
待游客辦好入住,王富田又向客人介紹起民宿內的各種實木傢具和擺件。“桌椅是我用樹墩做的。這些立櫃也是我自己打的。”王富田每次都會拉着客人“炫技”。
從門板改造而成的小桌,到臥室床頭墻壁的裝飾,眾多傢具和飾品都出自“老木匠”王富田之手,民宿也因此而得名。20多歲就當木工的他未曾想過,古稀之年還能憑藉自己的老手藝找到新行當。

在“老木匠”民宿內,王富田在介紹自己製作的裝飾品(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晨旭 攝
四面環山的渤海鎮林木綠化率近93%,板栗栽培歷史有500年以上。長約19.8公里的明代長城環抱全鎮。早在20多年前,就有前往慕田峪長城景區的游客詢問王富田,能否花錢留宿。
老兩口整修家中房屋後,成為村裏第一批開辦農家樂的家庭。“那時候10塊錢就能住一晚,睡大通鋪。屋裏沒有電視,也沒有衞生間。”王富田回憶。
隨着人們收入水平提高,王富田發現游客想要的不只是“找個地方簡單睡一覺”。老兩口開始琢磨,把房子“往好了改”。
2017年,王富田聘請專業公司設計,將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改造成四間客房,還有單獨的會客室和娛樂室。陪伴王富田50多年的20余件木匠工具也被整齊挂到墻上,成為民宿內特別的景觀。
“節假日經常一房難求,當時申請的貸款現在都還清了。”王富田説。
讓游客流連忘返的不僅是民宿的獨具匠心,還有恬靜宜人的自然風光。“近兩年來,渤海鎮狠抓生態環境建設,先後投入6000余萬元重點打造‘栗花溪谷’生態溝域,通過景觀升級、打造慢行步道、豐富活動空間,讓栗花溪谷更具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渤海鎮旅游服務中心主任彭興金説。
慕名前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然而王富田家的小院卻容納不了更多客人。
他和老伴合計,要想接待更多人,就得擴大民宿規模。
“我們倆不保守,要做就做好點。”老兩口在鄰近的四渡河村租了一處農宅,從去年6月開始改造裝修,今年初第二家店開業了。
“兩家民宿共有12間客房,能同時住下30多人,一年就能掙40多萬元。”王富田掰着手指頭説。
在渤海鎮,像“老木匠”這樣的精品民宿共有187家,每年可為村民帶來600余萬元的房租收益,還能幫助400余名村民就地就業。“精品民宿現已成為渤海鎮村民增收致富的新産業。”彭興金説。
村民劉海燕4年前來到“老木匠”當上了“管家”,為游客提供接待、保潔等服務。“以前收入純靠種栗子,一年凈掙幾千塊錢。現在就近上班,每月就有4000元工資。”説起這份新工作,她感到充實又有成就感。
送走一批游客後,王富田騎上電動三輪車,將換下的床上用品、毛巾等物品送到村裏專門服務於民宿的洗衣房。
走進洗衣房,兩台大容量洗脫一體機正在運轉。在一旁操作的王建榮説:“2017年洗衣房剛開業時只有兩名員工,現在增加到了六人,都是本村村民。”
王建榮介紹,從2019年起,洗衣房業務量明顯增加,每逢節假日,待洗的床單被罩甚至“堆到店門口”。今年年初更換了三輥燙平機,燙平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今年1月至7月,渤海鎮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90.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72億元。
“我們又奔着您的油餅來啦!”一位四次入住“老木匠”的回頭客向黃孟珍道出了心裏話。
儘管聘請了廚師,但黃孟珍依然堅持早起為客人炸油餅、蒸饅頭。
除了傳統的農家菜,71歲的黃孟珍最近還學會了一項新技能。投豆、研磨、萃取、製作奶泡……她熟練地操作咖啡機,不一會兒,濃郁的咖啡香味就瀰漫在鄉村小院中。
“鄉村旅游越來越紅火,看到客人愛來我家住,我覺得特別開心。”黃孟珍説。(參與采寫:張源培、田晨旭、趙晨捷、張拓、趙鑫虎、李春宇)
-
10月1日至7日北京懷密線臨時調增鐵路客票預售量
9月28日,北京市郊鐵路官微發布公告稱,為做好假日運輸保障工作,結合旅游客流出行特徵,10月1日至10月7日期間,臨時調整懷柔-密雲線票額分配比例,提高鐵路預售客票佔比,具體如下: 懷柔-密雲線各趟列車額定載客量為643人,其中鐵路客票系統發售量由300張調增為443張,市政AFC系統發售量由343張調減為200張。北京市郊鐵路提醒,節假日期間,部分車次票額緊張,請合理安排出行計劃。
-
朝陽區引入社會資本改造老小區 便民網點一應俱全
9月16日,勁松北社區,以前是售賣空調的門臉房,改造後現在是美好理髮店。A06-A07版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除署名外) 勁松北社區公園廊架和健身步道改造前後對比圖。2018年起,勁松街道率先在勁松北社區試點,引入社會資本,探索出老舊小區改造的“勁松模式”。
-
現場開課 藍馬甲助力老年人做數字化“局內人”
9月23日,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總結會召開。2021年5月17日,全國首個老年人數字生活體驗點在杭州市西湖區老年大學開放,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使用場景,讓他們得以‘學以致用’”。
-
延續口袋書式設計 110種主要植物入選頤和園日曆
9月28日,《頤和園日曆·2023(草木賁華)》正式與游客見面。目前,市民游客可以通過頤和園新文創淘寶店舖、文物出版社天貓旗艦店、頤和園線下文創店等渠道購買2023年《頤和園日曆》。
-
鐵路國慶假期運輸啟動 旅客需48小時內核酸證明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鐵集團”)獲悉,鐵路國慶黃金周運輸昨日啟動。鐵路部門提示廣大旅客朋友,假日期間列車開行具體安排,可在鐵路12306網站(含手機客戶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