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日長輝殿內,經過加固、修補裂縫、貼金的22尊佛造像以原狀陳列的方式向觀眾展示。

修繕後的萬壽寺中路前六進院古樹參天,古建築恢復原有風貌。

萬壽閣內的“吉物咏壽:吉壽文物專題展”展出館藏“壽”主題文物。

修繕萬壽寺中路大雄寶殿時發現的留有火焚痕跡的疏文首次與觀眾見面。

山門殿經過修復亮出難得一見的券頂彩繪,72隻金線描畫的紅色蝙蝠穿梭在藍天彩雲間。

無量壽佛殿內展出的滲金多寶銅佛塔,為明代天啟年間所鑄,塔身400余座雕像造型生動,鑄造工藝精湛。
歷經五年整體保護修繕,素有“京西小故宮”美譽的萬壽寺16日重新開放。作為北京藝術博物館所在地,萬壽寺中路前六進院及東路方丈院恢復開放,5個基本陳列、350余件館藏文物精品亮相,其中七成珍貴文物是首秀。
五大基本陳列亮相
中路最南端,原本作為進館入口的山門殿經過修復,亮出難得一見的券頂彩繪,72隻金線描畫的紅色蝙蝠穿梭在藍天彩雲間,寓意“洪福齊天”;慧日長輝殿內,經過加固、修補裂縫、貼金的22尊佛造像以原狀陳列的方式向觀眾展示……萬壽寺一進進院落內,一批重要歷史文物遺存揭開面紗。此次重新開館,新設5個基本陳列,包括萬壽寺歷史沿革展、佛教造像藝術展、吉壽文物專題展、清代皇室書畫藝術展以及中國傳統傢具展,每個展覽都有亮點。
七成文物首秀
“緣岸梵剎:萬壽寺歷史沿革展”在展示萬壽寺歷史的基礎上,增加了近五年萬壽寺修繕、考古發掘過程中新發現的文物。其中,一件留有火焚痕跡、文字殘缺不全的疏文尤為珍貴,這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孝惠章皇后入葬清東陵後,在萬壽寺舉辦法事活動的祭文,為康熙第五子恒親王所寫。“修繕萬壽寺中路大雄寶殿時,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塑像背光處發現了這件珍貴歷史文獻,這是它首次與觀眾見面。”藝博館長王丹介紹。
作為明清皇室為長壽祈福的重要場所,萬壽寺萬壽閣內,一場“吉物咏壽:吉壽文物專題展”中,藝博拿出館藏“壽”主題相關的壓箱寶:一件清康熙鬥彩靈仙祝壽圖盤,中心“壽”字上覆一隻鬥彩壽桃,桃內繪飛舞的丹頂鶴,寓意“壽上加壽”;古人也把“壽”穿在身上,一件絳色金紗女衫,周身遍飾織金團壽紋……一件件器物、服飾、書畫、文房四寶中,一個個寓意吉祥的符號,傳遞出自古以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期盼,以及儒家尊老孝道的傳統美德。
曾經是大雜院的東路方丈院,騰退修繕後變成了傢具館,首次對公眾開放。院內展出“雲落佳木:中國傳統傢具展”,館藏明清至民國的40余件傢具也是首秀,黃花梨雕花卉紋圈椅、紫檀雕雲龍紋多寶格、紫檀雕雲龍紋四件櫃等珍品帶觀眾領略中國傳統傢具不同時代之美。
展廳內部“煥新”
此次開放,一些藝博原有的展廳也升級了。大禪堂及東西配殿是藝博書畫館,展出館藏清代皇室及其後裔的書畫作品,“萬幾餘暇”是開門首展。其中,乾隆御筆《歲朝圖》首次公開亮相,這是乾隆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親手繪製的“賀年卡”,圖中繪有萬年青、觀音蓮、柿子等吉祥物件,寄託對母親長壽安康的祈望。慧日長輝殿東西兩側,祝延萬壽殿和安心竟殿作為館藏佛像藝術展廳,分別展示漢傳佛教造像藝術和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兩個主題。
院落設施升級
除了展廳內部“煥新”,經過五年修繕的萬壽寺院落乾淨整潔、服務設施齊全,新增了院落中樹木、大殿以及石碑的説明牌,為觀眾參觀增添便利。館內還增設了數字放映廳、學者書屋、文創空間、“萬壽郵局”、“斫木堂”、“錦繡坊”等多個觀眾互動休閒區域,邀觀眾打卡。
目前,藝博每日限流600人,開放時間為9時至17時,16時30分停止入館,周一閉館。觀眾需提前通過北京藝術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約購票;入館須持有72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配合掃碼、測溫。(記者 李祺瑤 文 鄧偉 攝)
(原標題:歷經五年修繕萬壽寺重新開放)
-
歷經五年修繕萬壽寺重新開放 展廳內部“煥新”
歷經五年整體保護修繕,素有“京西小故宮”美譽的萬壽寺16日重新開放。作為北京藝術博物館所在地,萬壽寺中路前六進院及東路方丈院恢復開放,5個基本陳列、350余件館藏文物精品亮相,其中七成珍貴文物是首秀。
-
“八一勳章”獲得者杜富國走進中國人民大學
近日,“八一勳章”獲得者、排雷英雄杜富國,在家人和戰友攙扶下,在師生們雷鳴般的掌聲中,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在中國人民大學2022級本科學生軍訓開營儀式上,為所有參加軍訓的新生們講述自己如何“浴火重生”的故事。
-
花海分外迷人 彩葉美不勝收圓明園擺下金秋盛宴
-
豐收在即!來聽一棵水稻的自述
佃起村地勢低窪、水草豐美,水稻種植歷史悠久。
-
推動“整村沉浸游” 首批“不可不去的村莊”發榜
2022“暢游京郊”鄉村旅游資源推介活動亮相延慶區井莊鎮窯灣村。市文旅局首次向市民推出“北京——不可不去的村莊”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