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隗功民正在父親的幫助下穿戲服,這戲服是老劇團留下的,非常珍貴。 王佔天攝
北京的西南角,海拔將近2000米的房山區蒲洼鄉東村,毗鄰河北,距區政府都有2小時車程。村口,全市海拔最高的度假酒店“森林鄉居”依山而建,林下小屋,異域風情。沿山路十八彎進村,古琴伴奏下的一曲曲山梆子戲,又仿佛把人拉回到百年前。
山巔充滿詩意的歐式小木屋,山下頗具中國傳統韻味的山梆子戲,給人穿越之感。東村山梆子戲傳承人、49歲的隗功民説,這兩樣看似不搭,實則不然。
山梆子戲在東村流傳了近200年,家家戶戶都能唱上兩句。別看村子地處深山,早在清朝就出了名。清代時,老劇團曾到宮裏演出,被命名為“天意班”,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停止演出。後來,村裏開煤礦,大夥為了溫飽紛紛鑽進礦山,礦上的人越來越多,唱戲的人越來越少,劇團就這樣散了。隗功民説,老劇團留下的7箱道具、服裝,在村委會庫房里落上了厚厚的灰,“心疼!怕一輩輩傳下來的好東西斷在我們手裏。”
2005年,蒲洼鄉被批准為市級自然保護區,東村20多座煤礦全部關閉。隗功民和不少鄉親走出大山謀生,把山梆子戲的曲調,封存在記憶裏。他們不知道,深山中的家鄉也在謀求出路,先是封山育林,然後種草莓、養蝸牛……都沒闖出名堂。轉過年來,利用天然林地種植食用菌,終於掙到了轉型後的“第一桶金”。
從那之後,東村憑藉空氣好、海拔高、景色美的優勢,在蒲洼鄉政府牽頭下,引資引外腦,與兩家善於打造景區的企業達成合作,陸續建起21座歐式小木屋和7頂星空帳篷。在旅游業的強勢帶動下,村集體每年收入上百萬元。
2019年,隗功民回村,吃驚地發現,曾經留在村裏的礦工,如今都已轉行,當上了度假酒店的管家、食用菌種植戶。找村支書一打聽,人均年收入已將近3萬元。埋藏心底的願望被點燃,隗功民推開村委會庫房,打開塵封幾十年的老劇團戲箱。回家見到曾為老劇團演員的父親隗合寬,他開口就説:“我想重組劇團,再唱山梆子戲……”話音未落,兩鬢斑白的老爺子立馬起身,“我帶你挨家挨戶請,讓老夥計們登&!”
在家辦民宿的隗合秀,因為生意紅火,不愁買賣,第一個加入。消息傳到食用菌種植基地,又吸引來幾位女村民,“上班掙錢,下班唱戲,挺好!”村集體專門給這支劇團撥了款,用於購置服裝、道具,還修建了大禮堂,方便成員們排練。目前,這支劇團已有成員20多位,復排了《封官》等三齣老戲。
當濃厚的油彩掩蓋住臉上的皺紋,隗功民眉宇間依稀透出幾分少年氣。琴、鑼、鼓交響下,山梆子戲充滿原野氣息的硬朗曲調,托着他高亢有力的唱腔衝出禮堂,飄過林下的小屋,在山谷中回蕩……隗功民説,希望這支劇團將來能到國家大劇院演出,讓更多人聽聽大山裏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