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海:十余載堅守 只為那一抹綠
2022-08-10 14:53:5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劉文敏)“只要還能走得動,我就要多栽一棵樹,多植一片綠。”十幾年來,北京市石景山區退休軍人李德海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日前,他以“退休軍人成立‘治沙組合’將沙漠變綠洲”的先進事跡,登上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

  圖為李德海查看梭梭長勢。受訪者供圖

  逐綠而行 組建“治沙組合”

  李德海曾經駐守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這裡地處祖國西北邊陲,騰格裏、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在此交匯,是我國沙塵暴主要發源地之一。“天上不過鳥,沙石隨風跑,四季一個色,人煙無處找”,是對這裡自然地理環境的寫照。

  “我2004年4月剛到阿拉善時,很少看到綠色,天天刮着黃毛風,幾天就有一場或大或小的沙塵暴。”李德海至今還記得遇到的第一場沙塵暴,“風似乎並不大,但天際間捲起的沙塵像一堵墻,旋轉升騰,滾滾而來,給人一種壓得透不過氣的感覺。”

  在擔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期間,李德海十分重視當地生態建設,探索出了一條“軍民融合、軍企聯合、資源整合、治沙逐綠”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之路。但他也深知,防沙治沙絕不是三五年的事。退休後,李德海和戰友們組建“治沙組合”,每年數次往返阿拉善盟,為當地生態建設出謀劃策、解決難題。與阿拉善盟結緣至今十余載,李德海對治沙植綠的堅守始終未變。

  圖為李德海與技術人員分析梭梭白粉病的原因,研究解決辦法。受訪者供圖

  迎難而上 致力荒漠變綠洲

  在沙海中植樹極其不易。“治沙種樹遇到的困難之一就是缺水,沒有水一切都是白費。”李德海説,為了解決綠化用水,用好僅有的水資源,一度經歷了不少周折。

  第一是打井。打井是個技術活,井位選擇至關重要,既要保證地下有水,也要考慮用水澆水方便。在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李德海最終拿到了取水許可證。

  第二是節水。阿拉善盟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節水即保護地下水資源,絕不能為了綠化而乾涸了地下水。為此,李德海對“容器植樹法”“滴灌催生法”“方格固沙法”“高壓水槍植樹法”等12種節水植樹方法進行反復試驗,摸索出了適宜荒漠節水種樹的有效種植法,既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也有效節約了水資源。

  第三是澆水。每年六七月份,阿拉善盟烈日如火,這時澆水成了保證當年新植樹苗成活率的關鍵。每次實施批量澆水時,大家都要把自己從頭到腳包裹起來,避免被紫外線灼傷。然後,擴充樹坑、提桶澆水、回填覆蓋。

  李德海説:“我永遠忘不了沙漠植綠人黝黑的臉,乾裂的皮膚,淌汗的額頭……”

  圖為李德海在調研中測量三年生長期花棒高度。受訪者供圖

  萬眾一心 播種綠色希望

  在李德海看來,治沙播綠必須是萬眾一心,要用自己的治沙行為,喚來更多的治沙行動。退休後,他作為阿拉善生態基金會的一名志願者繼續逐綠。據李德海介紹,阿拉善生態基金會規劃並建立了“青年世紀林”“中國上市公司生態林”“種苗基地”等綠化品牌基地,採取逐年組織力量開展大規模種植方式,有效實施人工造林近10萬畝,承接螞蟻森林項目完成造林近30萬畝,累計實施荒漠綠化面積近40萬畝。

  “現在每年回阿拉善都有很多工作,年初就要制定阿拉善生態基金會全年工作計劃,按序組織春季植樹會戰、夏季澆水撫育、秋季檢查驗收,還要完善各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等等。”李德海説,治沙植綠事業必須環環相扣,各項工作必須落實到位,容不得半點馬虎懈怠。

  今日的阿拉善盟,綠色接天,美麗綿延。在李德海家中有一張“沙漠地圖”,他説,沙漠中那一抹抹逐年增長的綠色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期待,希望能帶動更多人參與到治沙植樹中來,共同播撒綠色的希望,“我們堅信:美麗中國,將從阿拉善走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品彤
北京要聞
棉鳧首次現身北京市豐台區
棉鳧首次現身北京市豐台區
北京:夜游白塔賞戲曲
北京:夜游白塔賞戲曲
葡萄酒廠“變身”文化創意産業園
葡萄酒廠“變身”文化創意産業園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開館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開館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0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