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張漫子)絲綢之路孕育了敦煌。千百年來,東西方文明、多民族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造就了敦煌獨特的魅力。如今,數字技術讓千年以前、數千公里之外的敦煌不再遙遠。

7月10日,觀眾參觀數字技術複製的敦煌人物壁畫。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正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舉辦的《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數字敦煌展》,讓敦煌壁畫、洞窟、彩塑等燦爛的文化遺産得以重現。一些已經關閉、不對外開放的洞窟,以數字化方式獲得新生,讓觀眾近距離“觸摸”華夏文明與外來文明交融發展的印跡。
在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的展區內,敦煌研究院的近50件(套)文物數字化研究成果依次陳列:不僅有25幅高保真數字化壁畫複製品、6尊彩塑複製作品,莫高窟第3窟、第285窟的複製洞窟,還有5件仿製樂器和10余件配套展品。絕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在北京展出。其中不乏敦煌莫高窟著名的壁畫及彩塑代表,如五台山全景圖、水月觀音圖、反彈琵琶圖等。
置身於按原大小複製的莫高窟第3窟,即被一片絢麗包圍起來。抬頭仰望繪滿壁畫的窟頂,不少人由衷讚嘆。

7月10日,觀眾參觀用數字技術複製的等比例敦煌第285窟。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敦煌莫高窟第3窟是濕壁畫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一個病害窟。“壁面上起了一個個小水泡,水泡會集結着顏料層一塊脫落。有專家分析,過不了多久,這個窟所有壁畫內容就可能消失殆盡。”展覽負責人唐麗介紹,雖然原洞窟已不對外開放,但通過數字還原,得以在數字空間永存。
此次數字敦煌展將持續3年,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在北京舉辦如此長時間的展覽。展期創新紀錄,得益於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通過數字掃描技術,敦煌石窟的建築、彩塑、壁畫,經掃描、儲存、轉化加工,形成數字化成果。
“三維掃描和3D打印技術還原了彩塑的神韻,三維重建和藝術復原等比例複製了彩塑形貌……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呈現出敦煌彩塑‘靜中似動’的藝術魅力。”展覽講解人員介紹。

採用3D打印技術複製的敦煌佛教塑像(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第61窟的五台山全景圖,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畫。作者以鳥瞰角度呈現五台山全景,表現了60多處寺院建築、山川景色。在原窟,這幅圖全長13.45米,高3.42米,游客只能略窺一二。而借助數字手段,此次展出的數字化五台山全景圖以4780張高清掃描素材拼接而成,能夠讓觀眾一睹全貌。
“數字敦煌”構想最早提出於20世紀80年代末,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取得一大批數字化成果。截至2021年底,“數字敦煌”項目已完成敦煌石窟268個洞窟的數字化採集,164個洞窟的圖像處理,45身彩塑、146個洞窟、7處大遺址的三維重建,162個洞窟的全景漫游節目製作,5萬餘張歷史檔案底片的數字化掃描,建立了逾百人的數字化專業技術團隊。
留住可能消逝的文物,也是文物數字化的意義所在。始建於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與其他文物一樣,面臨保護之難:光照褪色、結構失穩、風化破壞、水害侵蝕、壁畫酥鹼……面對文物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運用技術手段實現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7月10日,觀眾在聽講解員介紹數字技術複製的敦煌壁畫。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形成一套適用於不可移動文物壁畫的數字化方法,不僅將多種成熟技術廣泛應用於敦煌石窟的數字化保護中,還編制了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標準。研究院&&將進一步加快數字化設備和軟體研發,提升文物數字化技術水平。
“希望‘數字敦煌’不僅能讓更多觀眾感受敦煌的藝術魅力,領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傑出成就,提升藝術鑒賞力,增強文化自信,而且能推動敦煌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促進‘一帶一路’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説。(參與采寫:李瑤琦)
-
雪場夏季運營 文旅協同推動“冬奧遺産”綜合利用
國家跳&滑雪中心“雪如意”日前對外開放,兌現了冬奧場館面向公眾開放的承諾,“夜拍‘雪如意’”成為時尚。
-
手球——全國男子冠軍盃:北京隊勝安徽隊
當日,在江蘇常州舉行的2022年全國男子手球冠軍盃第三輪比賽中,北京隊以39.5比36的比分戰勝安徽隊。
-
能級提升 海淀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穩步增長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海淀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970.2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比重達25.7%。今年1至5月實際利用外資51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1301.7億元,兩項數據均居全市首位。
-
北京奧運城市體育文化節將於8月在昌平區開幕
記者從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了解到,第十三屆北京奧運城市體育文化節將於8月6日在昌平區永樂青年體育大本營開幕。
-
10畝地種8萬盆花 門頭溝小村試點“林花經濟”
10畝地種了8萬盆花。每天上午,門頭溝區清水鎮簡昌村村民宋世雲都會戴好草帽,帶上澆花裝備,來給花澆水。別看她年齡大了,幹起活來絲毫不輸給年輕人。村民為什麼熱衷種花?原來,這是簡昌村“林花經濟”試點項目,是專門幫助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的綠色“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