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中國科學家講述他們的“碳”索之路
2022-06-27 17:33:5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北京6月27日電(記者張漫子)“我國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森林蓄積量已超過175個立方米。同時我國是全球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據全球人工林面積的25%左右。我們大量的植樹造林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25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樸世龍首先登上格致論道講壇。他與其他六位科學家先後圍繞精算二氧化碳、工業減排、碳衛星監測、生態固碳等主題,講述他們面向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在各自研究領域的求索之路和攀登故事。

  圖為中國科學院格致論道講壇雙碳專場“‘碳’索之路”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樸世龍説,由於中國的人工林目前主要為中幼齡林,比老林具有更大的碳匯潛力。因此與歐洲和美國相比,中國的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更大。“但長期而言,我們要知道,生態系統碳匯就像一個容器,處於一個不斷被裝滿的過程。我們必須把這個容器弄大,進一步綜合研判‘在何時造林’以及‘在哪造林’等問題,盡可能把碳匯的窗口期的時間延長。”

  在樸世龍分享他們如何計算生態碳收支、摸清中國“碳家底”之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從另一個視角講述了中國碳衛星如何洞悉“碳足跡”的科研故事。

  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TanSat,在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裏發出“中國聲音”。

  碳衛星的目標不僅要看得清,還要看得準、看得全。“通過前期十年的工作我們揭示了衛星在監測碳排放、甲烷排放以及生態系統吸收方面的作用,接下來,我們用好這一探測手段,具備全球的監測能力,服務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劉毅説。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朱慶山則從“雙碳”戰略落實的角度,講述了我國工業的低碳重塑之路。“想實現‘碳中和’,需要硬核的科技做支撐,不僅要解決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和高穩定性及其大規模儲能問題,還要解決電化學轉化、流程耦合的轉化問題,及其技術的突破。此外,還需要産、學、研、政、商、企的共同努力和標準、規劃、法規的共同推動。”朱慶山説。

  記者了解到,面向“雙碳”戰略重大科技需求,中國科學院2022年3月發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行動計劃,將啟動科技戰略研究、基礎前沿交叉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技術綜合示範、人才支持培育、國際合作支撐等八大行動,具體實施18項重點任務,以實現從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到綜合示範全鏈條布局。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品彤
北京要聞
大運河實現京冀通航
大運河實現京冀通航
中考考點準備就緒
中考考點準備就緒
酷暑下的堅守
酷暑下的堅守
千年古樹的新家園
千年古樹的新家園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8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