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藝的兒子”最後一次回家 戲劇同仁送別任鳴
2022-06-25 14:46:30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上午,北京人藝的演職員代表,趕到八寶山殯儀館,送院長任鳴最後一程。記者 方非 攝

  清晨的北京人藝本該是它一天中最靜謐的時刻,但今天,劇院的大門早早打開,載着任鳴院長遺體的靈車繞首都劇場一週,經過新建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守候在此的劇院同仁們用這樣的方式為他送別,讓他最後再看一看自己心愛的舞&。生前,任鳴曾動情地稱自己是“人藝的兒子”,而這一次,也是他最後一次“回家”。

  靈車繞首都劇場一週告別舞&

  清晨6點半,170多位北京人藝的導演、演員和工作人員已經早早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門前守候。

  7點08分,一輛黑色的靈車緩緩開進北京人藝大院,眾人沿着劇場門前的通道一字排開,向靈車默哀致意,不少人泣不成聲。

  在隨行人員輕輕拋撒的鮮花中,任鳴與他摯愛一生的劇院和舞&告別。這樣的儀式也寄託着人藝人對任鳴最深的懷念。馮遠征透露:“想送他的人太多了,但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很多人都不能去往八寶山告別儀式現場。而且任鳴院長是在工作崗位上離開的,他的愛人也提出了,能不能最後時刻在劇院繞一圈,讓他和大家最後告別。”

  “我們一直感覺院慶的時候他的身體好些了,好像還稍稍胖了一點,所以他的突然離開,讓大家特別不能接受。”北京人藝導演唐燁早上6點就來到劇院守候,話語間已經淚濕眼眶。從1992年來到劇院,唐燁從演員到副導演再到導演,每一步的成長都離不開任鳴的關注和幫助。“他真的就像一個大男孩、兄長一樣。在主管創作時,他一再強調,劇本劇本,是一劇之本,北京人藝在劇本上一定要有自己的要求,如果前期基礎打得不牢,導演二度創作再努力,也只能及格,很難留下。”唐燁説,她始終記得任院在人藝建院65周年時談到的創作理念:努力的繼承、堅決的發展、勇敢的創新。她相信,每個人藝人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任鳴老師是我和王雷的恩師,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我。”這幾天,李小萌正在復排《名優之死》,這正是任鳴導演的作品。排練廳裏,過往的點點滴滴總是浮現在她眼前,她強忍着淚水才能堅持排練。“2011年,我還在中戲讀書,任鳴老師就打電話給我,問我想不想演話劇。於是我們排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是他帶我走上了戲劇道路。今天,大家都來送別任老師,因為我們都得到過他的幫助。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我們會繼續堅守戲劇舞&,相信他的在天之靈會看到的。”

  “這兩天我總是在想這些年做戲的經歷,不相信他真的走了。”北京人藝舞美設計孟彬哽咽着説。和他一同趕往劇院送別的還有中國兒藝舞美設計申奧,他回憶:“任導是特別溫和的大哥哥,也是師長,他有成熟藝術家的溫文爾雅,非常豁達,不會糾結細節,每次和他合作都有特別大的發揮空間,他總是成竹在胸,這是導演中特別稀缺的。和他合作也總能發掘我的新想法,所以他對我來説是一位伯樂。”

  告別大廳前響起熟悉的開場鈴聲

  “任職永遠天宮劇院任導演,鳴聲悠長人藝舞&鳴悲欣。”同一時間,八寶山殯儀館東大廳門前已經挂起了輓聯,任鳴的至親好友在此送他最後一程。

  告別大廳門口的兩塊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着一支紀念短片,任鳴的戲劇人生隨之一幕幕回放、閃現。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時的青蔥年華、在首都劇場門前的從容自信、在排練廳指導演員時的神采飛揚、在謝幕時向觀眾熱情地揮手致意、在後&慰問演員時的和藹可親、在人藝70周年院慶時的大合影……伴着這些珍貴的鏡頭,人們一遍遍在心底重溫和任鳴相處的點點滴滴。短片的最後是任鳴在70周年院慶當天的採訪視頻,“能成為人藝人,此生足矣”,這句真誠而堅定的誓言,再一次撞擊着每個人的心靈。

  “鐺……鐺……鐺……”上午10點整,熟悉的開場鐘聲在告別大廳前響起,告別儀式正式開始。現場播放的是任鳴生前最喜歡的電視劇音樂,盪氣迴腸的音樂中帶着一絲憂傷的吟唱,讓大家沉浸在對他的深深懷念之中。伴着如泣如訴的音樂,人們緩緩步入大廳,用三鞠躬與他作最後的告別。

  除了鮮花相伴,大廳四週的電子屏幕上還播放着任鳴生前的照片和留下的12句話。“我熱愛人藝,並且會用自己的一生去熱愛它,捍衛它。”“首先是生活的大師,才是藝術的大師。”“戲在,就會説話。”……任鳴走了,但他的藝術理念和對後輩的諄諄教導始終未曾遠去。

  馮遠征:任鳴對劇院的貢獻可以載入史冊

  “他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家,也是北京人藝任職時間最長的院長,無論是藝術的貢獻,還是對劇院的貢獻,都是可以載入史冊的。”馮遠征説,任鳴在人藝前後參加了50多部戲的導演工作,是導戲最多的導演之一,“他在關鍵時刻總是衝在前面,特別是一些重大任務,非典時期的《北街南院》,建黨百年的《香山之夜》,抗疫題材的《社區居委會》,他用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貢獻出一系列有獨特氣質的作品。他還做了很多新北京戲的探索,和新古典主義的探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我們認識太多年了,上大學就認識,最後一部合作的戲是《蓮花》。”演員陳小藝回憶,任鳴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也是一個很容易給演員情緒的導演,和他在一起創作不會有壓力,更不會讓人覺得他是個院長,“我們對他都是直呼其名,有一種兄弟姐妹的感覺。他走得太突然了,怎麼都想不到,院慶期間我們剛剛見着,還覺得他氣色特別好。遺憾的是,我的新戲《晚安,媽媽》他還沒來得及看。”

  “任院是我師父,我最開始排戲的七八年一直都和他在一起。”導演徐昂説,“從2000年開始,北京人藝進來的年輕人都和任院關係非常密切,他給了很多年輕人機會。”他回憶,任導在劇院三樓有個小屋,裏面堆滿了世界各地的戲劇資料,他在那兒看了好多劇本和書。“任院也是一位非常勤奮的導演,他的工作桌上擺滿了剪報,上面還有他的註解和感想。希望以後有機會能整理出來。”

  “任老師是我的恩師,中戲畢業後就是他把我招進來的,他是我的引路人,沒有他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他的一生為戲劇而生,特別樂觀善良,對年輕人特別有耐心,對於我這一代演員來説,他不只是導演,更是我們的老師。”演員王雷在接受採訪時潸然淚下,他説,“遺憾的是,正到我們出成績的時候,想回饋劇院,想給他交作業,想讓他看到我們成長的時候,他走了,太突然了。”

  北京人藝同仁濮存昕、丁志誠、王剛、何冰、於震、閆銳、楊佳音等到現場送別任鳴。(記者 李俐)

  (原標題:“人藝的兒子”最後一次回家 戲劇同仁以特殊的方式送別任鳴)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大運河實現京冀通航
大運河實現京冀通航
中考考點準備就緒
中考考點準備就緒
酷暑下的堅守
酷暑下的堅守
千年古樹的新家園
千年古樹的新家園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7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