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2022-03-28 15:51:31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茹毛飲血到炊煮熟食,中國人的餐桌見證了上萬年的飲食革命和文化流變。吃飯——不僅為了果腹和生存,更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不論是粗茶淡飯,還是八珍玉食,中國人在調羹弄膳間處處流露著生活的智慧與哲思。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上,240余件(套)文物從餐桌“走”上展臺,帶領觀眾細品人間煙火氣。從良渚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米、商代青銅食器,到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點心、清代彩繪葫蘆式食具盒……展覽從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不同角度出發,分為“食自八方”“茶韻酒香”“琳瑯美器”“鼎中之變”“禮始飲食”五個單元,有滋有味地講述中國味道。

  供食具(明)

  觀展 亮點

  一餐一飯皆故事

  一顆“黑米粒”記錄萬年稻作栽培史

  中國的主食文化源遠流長,一粒米、一棵稻都有故事。進入展廳,點點燈光匯聚在一顆“黑米粒”上,這是一粒距今上萬年的炭化稻米,經專家研究認定,它屬于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2006年,考古學家在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發現了這顆炭化稻米,並找尋到了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這次意義重大的“相遇”將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而上山遺址也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

  在炭化稻米隔壁,一顆顆炭化谷粒也被盛放在玻璃器皿中,它們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栽培小米籽粒,距今已有9000到10000年,出自北京門頭溝的東胡林遺址。作為小米的“祖先”,炭化谷粒與稻米、黃米、麥類、豆類組成了五谷。而隨著農作物品種的增多,五谷也逐漸演化成糧食作物的總稱。

  對于中國人而言,食五谷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一種儀式感——古代人的餐食中還體現著養老禮制的規矩:以天子名義頒賜給天下老人的慰問品竟是一鍋煮得稀爛的“糜粥”。就在觀眾對此一頭霧水時,展板上講述了周公“一飯三吐哺”的故事,解釋了養老禮制的合理性。

  據《史記》記載,年老的周公吃一頓飯要反覆吞吐三次。原因是最早的“飯食”屬于“幹飯”,又粗又澀,老年人分泌的唾液又少,故無法下咽。為了盡快接待來訪的客人,周公只能把嚼了半截的“幹飯”吐出來。這一方面説明瞭古代先民所食的粟米幹飯確實難以消化,另一方面也回應了古代的養老禮制為老人的日常飲食提供了最切實的關懷。

  青銅烤爐(漢)

  一果一蔬串歷史

  大白菜曾被比作如同熊掌一般美味

  蔬果自古就是人們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對野生蔬果進行人工栽培。展廳一側的玻璃罩中擺放著一個蓬松肥美的白菜模型,它的“成長經歷”算得上是我國植物人工培育史上的裏程碑事件。

  白菜在古時被稱為菘,在漢代已有記載,但品質較差,和現代相差甚遠。南北朝時期,白菘大放異彩,在時人的眼中,秋末的菘菜與初春的韭菜並列為菜中美品。到了宋代,菘的優良品種被培育成功,新品種結實、肥大、高産、耐寒,並且滋味鮮美。“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宋代詩人蘇軾曾把它比作如同熊掌一般的美味。明清時期,菘的培育更為普及成熟,栽培區域由北及南,遍布黃河和長江流域。如今,白菜仍是北方冬春季的“當家菜”,人工培育品種的供應可達半年之久。

  除了“會吃”,中國人還“敢吃”,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食用香菇的國家。史籍記載,明朝時一次金陵大旱,明太祖朱元璋下諭求雨吃素,多日食素使得朱元璋深感茶飯無味。這時,宰相劉伯溫從家鄉浙江龍泉帶回了一些香菇,命禦廚燒好,皇上品嘗後讚不絕口,從此香菇成為宮中的一席佳肴。其實,香菇原為野生,而民間食用香菇的時間要比明朝更早些。

  除了野果生吃、人工培植,許多現代人熟悉的作物都是“漂洋過海”才走上我們的餐桌的。展廳的一塊展板上記錄了一些果蔬的“前世今生”——黃瓜在西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想吃大蒜,則要“穿越”到東漢後期;明代晚期,辣椒、菠蘿和西紅柿才被端上中國人的餐桌。

  三足錫火鍋

  一爐一鍋有講究

  漢代烤肉串 西周有火鍋

  火的使用讓遠古先民脫離了“茹毛飲血”的飲食生活。俗話説“水火不容”,但智慧的中國人卻在烹飪上實現了“水火相成”:只要讓水、火之間有一層薄薄的隔離,它們就能共存相成。

  一個帶有鏤空爐壁的漢代銅烤爐在展覽中亮相。使用時,爐內放炭火,爐上放置肉串或肉塊,烤制肉串時可將穿著肉塊的鐵扦直接擱置在爐架上;烤制肉片時則需在爐上放置一個鐵箅子,把肉片置于箅子上烤食。在銅烤爐前駐足,倣佛能看到了漢代人烤肉佐酒的場景,肉片在烤爐上“滋滋”作響,肉香四溢,撲面而來。

  “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來頓火鍋。”考古資料表明,火鍋的出現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展廳中,一個高15.6釐米,直徑16.7釐米的漢代“小火鍋”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這是出自西漢時期清河國(位于今山東、河北一帶)的青銅食具,由于漢代人喜食較燙的食物,所以需用此器具不斷給調料加溫。

  滿族傳統火鍋則更具特色,清代的三足錫火鍋,器具中間的圓柱用來盛放炭火,周邊放水,水沸後將肉片在開水中邊涮邊吃,像極了現代的老北京涮鍋。此外,繩紋黑陶釜、扁足陶鼎、陶甑等古代蒸煮炊具也在展覽中被展出。

  《齊民要術》菜譜

  “鴻門宴”講座次尊卑

  跟領導吃飯應該坐哪兒?和家里長輩小聚,哪個位子是尊位?這些困擾了很多普通人的問題,在展覽裏有答案——策展人巧妙地布置了一處鴻門宴微縮景觀解釋座次的尊卑。

  這場宴席上,5個人有權坐下。項羽最尊貴,東向坐。叔父項伯不能低于他,所以並坐。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和重臣,所以座位略低,但要高于客人劉邦。劉邦勢單力薄,北向坐。張良是劉邦的謀士,在5個人中地位最低,所以只能敬陪末座,也就是“侍”座。

  座次的描寫反映出中國古代有以東為尊的傳統。值得關注的是,“鴻門宴”的地點應該在軍帳裏。因為在古代,除了軍帳或者一般普通的房子外,若在堂上舉辦宴會,一般以南向為尊。

  觀展 解碼

  最早的茶出現在戰國時期

  中國人有喝茶的傳統,有物可證。展廳裏有一組照片,主角是戰國墓葬中發現的茶葉樣品——肉眼觀測是一個直徑大約5釐米的淺褐色圓團兒。顯微鏡下,圓團兒變成了大小不一的“土塊”,顏色也變得更深了。如果再放大視野,顏色偏黑的片狀茶葉顯現了出來。

  專家説,山東濟寧鄒城市邾國故城遺址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隨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葉樣品是泡(煮)過的茶葉殘渣。這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茶葉遺存,將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實物證據提前了至少300年。

  展廳裏還有一處宋代點茶的復原場景。這是宋代最時髦的活動,包括炙茶、碾茶、羅茶、烘盞、候湯、擊拂等一整套程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影片裏,也有學習點茶的場景。當時,點茶是人們,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之間流傳的一種高雅文化活動,被稱為“盛世之清尚”。

  一本《粥譜》記錄幾百種粥方

  展廳裏還有各式各樣的菜譜,每一本都有故事。清代曹庭棟、黃雲鶴寫的《粥譜》裏,記錄了幾百種粥方,仔細翻閱便能看出,古代人在做粥時,就連擇米、擇水、火候甚至吃法都有講究。桑芽粥、胡桃粥、杏仁粥、胡麻粥等,觀眾可以抄錄幾份,回家試試古法熬粥。

  展出的《周禮》中也有“菜譜”。書中記載,負責周王室飲食的官員多達兩千多人,佔整個周朝官員總數的近60%。書中出現了“八珍”等飲食名稱,還記錄了各地農作物和家畜資訊。

  “湘菜第一菜譜”也通過圖片方式展出。這本名為《美食方》的書中,留存了漢代烹調食物的多種方法,記載了作為菜肴的肉食原材料——當時人們就已經吃上了馬、牛、羊、鹿、豕、魚、鵠、雞、雁等肉類。

  觀展 提示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

  ■展期:長期展覽 周一例行閉館(節假日除外)

  ■票價:免費,需提前1至7天在“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或微信公眾號預約

  (記者 劉冕 實習記者 何蕊 制圖 張存 記者 鄧偉 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陶歡
北京要聞
  •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茹毛飲血到炊煮熟食,中國人的餐桌見證了上萬年的飲食革命和文化流變。專家説,山東濟寧鄒城市邾國故城遺址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隨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葉樣品是泡(煮)過的茶葉殘渣。
  • 北京:前門11處公共空間將組團“上新”
    近日,北京市發改委批復前門大江社區街巷胡同改造提升項目實施方案,將對麻城會館門前等11處節點進行統籌改造。
  • 本周花粉濃度高 注意防過敏
    剛剛過去的周末日暖風和,不少市民眼睛發癢、噴嚏一個接一個,美美的春光裏光顧著擤鼻涕,狼狽不已。您這是與花粉季正面遭遇了——北京市氣象局數據顯示,上周末兩天城區花粉濃度均超過3800粒/千平方毫米,屬于極高水準,預計本周將維持高位,花粉過敏人群務必做好防護。本報記者 駱倩雯 白歌 本版制圖 張存 資料來源 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
  • 大興海子角街區將改造升級 建800米濱河景觀廊道
    大興新城城市化水準將進一步提高。記者近日獲悉,《北京大興區DX00-0207街區控制性 詳 細 規 劃(街 區層 面)(2020年-2035年)》已獲市政府批復,將帶動海子角等區域功能升級與形象提升。圍繞城市會客廳,打造活力開敞的高品質公共空間。
  • 虛擬技術還原城市經典地標
    説起位于大興區的中國(北京)星光影視園,電視圈的人都不陌生,裏面大大小小近百個攝影棚,是國內各大電視臺錄制節目的常用場地。園區也計劃吸引50個産業創新領軍人才或團隊,構建一個開放、創新的數字內容高精尖人才孵化中心。
運河春色
運河春色
林海守塔人
林海守塔人
“世界水日”倡節水
“世界水日”倡節水
珍稀候鳥頻頻飛臨北京平谷
珍稀候鳥頻頻飛臨北京平谷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