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已經落下帷幕。承擔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個比賽項目的首都體育館場館群、舉辦冰球比賽的五棵松體育中心,賽後將如何利用,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22日)從海淀區獲悉,今後,五棵松場館將成立青少年運動俱樂部,開展教學培訓;首都體育館場館群將開展專業冰上訓練、群眾體育健身、體育活動演出等活動。
據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運行團隊主任陳雙介紹,2月3日至17日期間,五棵松體育中心共舉辦29場冰球比賽和145場官方訓練。為做好冬奧保障工作,五棵松體育中心賽前對場館基礎設施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改造,其中比賽場地由原來的30米×60米改為30米×60米和26米×60米兩種可轉換冰場。場地照明全部更換為LED燈具,各項指標均達到超高清轉播水平。中央鬥屏則達到高清標準,而且具備現場同步直播、精彩瞬間捕捉、奇特鏡頭回放、賽況信息播報等多項功能,極大提升了觀眾的觀賽體驗。為實現綠色辦奧,競賽館的製冷劑由原來的R22更換為R449A,訓練館則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不僅環保,冰面質量更優。
冬奧會結束後,五棵松場館在承接奧運級別的國際大型賽事外,還將成立青少年運動俱樂部,實現以冰球、花樣滑冰、健身、體能、舞蹈培訓為主,延伸包括瑜伽、運動康復、語言培訓等項目的教學培訓。
同時,五棵松場館將與周邊的學校、社區、政府機構開展合作,因地制宜推進上冰雪的宣傳普及。“從大眾普及、專業培訓、海外輸出,最後實現精英計劃,形成全産品線服務,讓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冰雪的魅力,體驗冰雪的樂趣。”陳雙&&,場館會積極開展各類冰雪賽事,充分利用場地優勢,不定期組織大眾賽事,滿足大眾多層次、多樣化參與冰上運動的需求,延續民眾對冰上運動的熱情,提高場地使用效率,將冰雪産業鏈上下游充分融合,讓冰雪産業在冬奧會後繼續可持續發展。
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屬地關係副主任張燕輝介紹,北京冬奧會期間,首體舉辦了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個比賽項目。“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是兩項相對獨立賽事,首體場館群運行團隊根據兩個項目競賽和訓練日程安排,制定工作方案,細化轉換內容,各相關領域密切協作配合,提升轉換效率,科學開展防護墊、臨時設施、攝影點位、轉播機位、計時記分等轉換工作,保證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競賽和官方訓練順利進行。”
如今,首都體育館場館群已具備夏季、冬季運動比賽場地轉換的“兩棲”能力。冰場可進行花樣滑冰、冰球、短道速滑、冰壺在內的30米×60米冰場可舉辦的所有賽事。通過預留排球插穴轉換件,保證排球、籃球等非冰上項目均可使用。
張燕輝&&,賽後,首都體育館將成為集專業冰上訓練、群眾體育健身、體育活動演出為一體的綜合體、大本營,可承接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冰壺以及排球、籃球、乒乓球等項目高水平賽事。(記者 王斌)
-
北京海淀兩處冬奧場館將成公眾體育健身"大本營"
據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運行團隊主任陳雙介紹,2月3日至17日期間,五棵松體育中心共舉辦29場冰球比賽和145場官方訓練。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屬地關係副主任張燕輝介紹,北京冬奧會期間,首體舉辦了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個比賽項目。
-
高效通關 首都機場“一機一策”通關出境航班
記者昨天從北京海關獲悉,21日,首都機場海關共驗放冬奧出境航班39架次、冬奧旅客5548人。為加快運動員出境通關速度,北京海關應用了“旅客通關管理系統”,運動員在冬奧村即可在線填寫《出境健康申明卡》。
-
空間計算系統高效助力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防疫
對場館進行虛擬建模,配置感知設備和個人標籤卡,對人員安全社交距離進行實時計算分析……北京冬奧會期間,這套依託空間計算操作系統建立的智慧場館運營模式,在海淀區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的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彥祥説,冬奧期間,空間計算操作系統還搭載了多個科技項目數據,多元聯動構建冬奧場館智慧運營中心,助力冬奧科技防疫。
-
北京孕産婦和嬰兒死亡率創新低 達國際先進水平
北京市衞生健康委&&,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健全救治網絡,遴選11家市級危重孕産婦救治中心和7家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搭建了市區兩級轉會診網絡,為母嬰生命安全開闢綠色通道。
-
首鋼園再開放 後冬奧時代打造京西文旅商業新地標
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國代表團運動員谷愛凌、蘇翊鳴相繼在首鋼滑雪大跳&摘得金牌,首鋼園再次“出圈”,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在後冬奧時代,首鋼園將打造京西文化旅游商業綜合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