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重點河段2025年全面還清
2021-10-10 09:21:01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大運河北京段(資料圖)

  善人橋遺址發現的刻字

  萬壽寺修繕過程中發現的石構件

  善人橋遺址遺跡

  昨晚(9日),2021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在通州區大運河森林公園漕運碼頭開幕。開幕式上發布《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標進行部署。《規劃》提出,到2025年,大運河重點河段實現河道水體全面還清。

  針對大運河的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提出了三個時間節點:到2021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機制將全面建立,北運河通州段實現全線遊船通航,為全面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到2023年,大運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將基本形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任務基本完成;到2025年,大運河各類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基本實現全覆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顯著提高,沿線區域協同發展更加深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標誌性的文化符號。

  下一步,北京市將加強組織協調,加大投入,抓好一批重要任務的實施,《規劃》明確提出了五方面具體任務。

  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文化之河。《規劃》提出,將推進“河道、水源”“閘、橋梁”“古遺址、古建築”等3類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産與周邊環境風貌、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打造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典範。重點是,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保護修復八里橋,加快推進通州古城核心區、張家灣古鎮等文物保護修繕,建設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推進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生態之河。《規劃》提出,將修復大運河生態環境,建設觀水、近水的濱水休閒空間,整體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諧的大運河生態文化景觀長廊。重點是,加強河道兩側綠化提升和環境整治,建設通州堰防洪體系,到2025年,基本完成北運河、通惠河、蕭太后河、壩河等重點河段綜合治理,實現河道水體全面還清。

  促進大運河沿線文旅融合發展,建設發展之河。《規劃》提出,培育大運河主題精品旅游産品,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重點是,創建通州大運河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建設&湖演藝小鎮、張家灣設計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建成大運河博物館(首博東館)、城市副中心劇院和圖書館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推動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實現遊船通航功能。

  增進大運河兩岸民生福祉,建設民生之河。《規劃》提出,將在沿線傳統生活生産區域內逐步疏導不符合保護建設要求的設施、項目等,促進環境和整體風貌提升。重點是,優化鼓樓西大街、南鑼鼓巷、南新倉、通惠河沿線等一批傳統利用區,集中整治提升公共空間、商業業態、建築風貌和交通秩序,建設具有大運河特色的高品質京味文化休閒區。

  推動大運河沿線交流合作,建設融合之河。《規劃》提出,將發揮大運河聯接京津冀等地的軸線作用,促進沿線八省市以大運河為媒介開展交流合作,探索以文化交流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持續釋放協同發展活力。重點是,持續辦好中國(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運河國際藝術周、京津冀文化交流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等文化活動,加強沿線區域人文藝術交流。 攝影/本報記者 黑建軍

  發布

  北京大運河文博考古取得多項成果

  首次發現祭祀河神的廟宇遺址

  世界遺産大運河作為水利運輸工程,為北京的城市建設、水系梳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昨晚舉行的2021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式上,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文物局了解到,近年來,北京市在大運河的文博考古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

  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積極組織在大運河沿線開展考古工作,先後在白浮泉、萬壽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橋、清固倫和敬公主園寢、路縣故城、大運河故道、小聖廟、善人橋等文化遺産取得重要成果。

  2016年以來,在城市副中心發現漢代城址一座(路縣故城),發掘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7000余座,另外還有窯址、灰坑、房址、水井、道路、寺廟基址等多處。值得關注的是,在副中心發現的運河故道遺址總長約3000米,寬160米至320米。該段遺跡初步認定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以前的大運河故道。大運河故道的發現對中國古代漕運研究、運河變遷史具有重要意義,是元、明、清三朝大運河漕運興衰的明證。

  在張家灣鎮瓜廠村發現的善人橋遺址,東西券石正中的題刻顯示該橋為“大明萬曆三十三年建,陳進儒監造”,與相距僅1.4公里的張家灣通運橋題刻內容完全一致。善人橋與通運橋均為大運河水系上的重要橋梁,是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北京段重要的水利工程遺跡,對推進大運河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在小聖廟遺址,考古發掘出前、後大殿及北側廟門基址共三處,北門外踩踏面一處,殘存北、東、西院墻三處。目前發掘區域所在地當年屬張家灣,清理的寺廟遺址應為《乾隆通州志》中記載的小聖廟。小聖廟是大運河北京段首次考古發現的祭祀河神的廟宇遺址,對研究漕運史、民俗史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在文物保護利用方面,北京市對昌平區大運河白浮泉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勘探總面積1.03萬平方米;完成了都龍王廟圍墻文物搶險修繕工作,以及都龍王廟壁畫修復保護項目;加強遺址區散落石刻文物保護,對遺址內存有的6通石碑統一安放,納入昌平區可移動文物進行管理。

  通州區開展了“三廟一塔”景區文物修繕工程,對景區各處文物全面修整,目前項目主體已完工,通過階段性驗收,正在進行收尾工作。

  此外,海淀區萬壽寺已完成第一階段以中路為主的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第二階段修繕主要集中在東路,完成了9個殿座的大木構件修補、屋面苫背及墻體砌築,7個殿座完成瓦瓦,完成量達工程總量的90%。

  在博物館建設方面,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西北部的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展陳面積約2萬平方米。博物館由主樓和觀眾共享大廳兩座建築組成。目前,大運河博物館主體結構已全部封頂,預計2021年底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正式向公眾開放。(文並攝/記者 崔毅飛)

  (原標題:《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發布 大運河重點河段2025年全面還清)

+1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藝林
北京要聞
  • 大運河重點河段2025年全面還清
    2021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在通州區大運河森林公園漕運碼頭開幕。開幕式上發布《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標進行部署。
  • 科技創新聯盟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4400多平方米的面積,可全天候工作,不受自然環境影響,並自動模擬不同地區稻田的自然狀態。為加快選育高産優質天津小站稻品種,天津市農科院歷時三年,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了京津冀規模最大的智能化水稻育種溫室基地。
  •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
    在同為黨員的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帶領下,樂團攜手蘭州音樂廳合唱團,以“在燦爛陽光下”合唱交響音樂會拉開了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大幕。在如同朝陽驅散黑夜的陜北民歌《東方紅》中,音樂會正式開啟,張國勇揮起雙手,精準地調動起每個聲部的昂揚情緒。
  • 外國選手點讚“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
    昨天,“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繼續在國家速滑館進行。“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是北京冬奧會的首個國際測試賽,也是國家速滑館迎來的首個國際賽事。
  • 張北柔直工程完成“體檢”助力冬奧場館用電需求
    國網冀北檢修公司員工在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開展設備檢修工作。張北柔直工程的中都、康巴諾爾、阜康三座換流站承擔着將張北地區綠電並網輸送入京的使命,是本次檢修的重中之重。
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在京舉行
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在京舉行
“相約北京”中國公開賽開賽
“相約北京”中國公開賽開賽
山西文物展亮相清華大學
山西文物展亮相清華大學
北京匯文中學慶祝建校150周年
北京匯文中學慶祝建校150周年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4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