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0月4日電 題:寧夏石嘴山:老礦區變打卡地
新華社記者鄒欣媛
國慶長假,在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紅磚廠房、老式汽車、礦工食堂……吸引着各地游客前來打卡。“我從小在這裡長大,離開了幾十年,沒想到這些建築還保存完好,路上人群熙熙攘攘,不禁讓人觸景生情。”專程從江蘇來此的張女士説。
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新華社記者鄒欣媛 攝
漫步於賀蘭山腹地的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石炭井街道,“穿越感”油然而生。石炭井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王鵬説,為了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當時數萬名礦工從五湖四海奔赴賀蘭山腹地,建礦採煤、修路架橋,將這裡打造成重要工業基地。歷經礦區資源枯竭和賀蘭山生態整治,如今完好保留的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廠房、學校、醫院等遺址,成為年代劇的“天然攝影棚”,目前已有30餘部影視作品在此取景拍攝,年游客量較2020年翻了6倍。
“影視+文旅”帶活産業也富了居民。王鵬説,政府提供免費的拍攝場地,盤活焦煤公司閒置宿舍、食堂,建成演員公寓和中央廚房,周邊餐館的生意也越來越火。
63歲的葛義紅是 “勘景專家”,曾幫《萬里歸途》劇組找到經典的“紅湖”場景。“在石炭井工作生活了40多年,這裡的溝溝坎坎我都瞭如指掌,我希望將石炭井的故事講述給更多的人們。”她説。
位於城區的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同樣熱門。“十一”假期,游客們在“工字廣場”的雕像前合影留念,在“五湖四海路”緬懷為“三線”建設作出貢獻的先輩,在公園內的火車站體驗乘坐綠皮小火車的樂趣,在賀蘭山陶瓷藝術館親手設計製作作品……
今年8月在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舉辦的大武口區“民謠集音樂季暨文體旅商嘉年華”活動。(受訪者供圖)
“公園的前身是神華寧煤大武口洗煤廠,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2016年正式停産。2019年,大武口區正式啟動工業遺址公園的建設,廢棄的舊廠房變身城市文化公園,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復活’。開園近五年來,累計接待游客已超百萬人次。”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工作人員張啟輝説。
據了解,石嘴山市作為寧夏工業的“搖籃”,是國家“一五”時期布局的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現有工業旅游資源點48處,其中,大武口洗煤廠、石炭井礦區等工業遺址最具代表性。2024年,《石嘴山市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條例》正式施行,當地通過立法加強對工業遺産的保護與利用,旨在進一步推動工業旅游發展,凸顯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大武口區文化體育旅游廣電局局長朱玉紅告訴記者,未來,他們將推進石炭井服化道一體化、餐飲住宿、沉浸式文旅體驗等産業配套設施的建設,串聯賀蘭山生態景觀以及其他工業遺址,打造特色鮮明的文旅線路。
“我們要讓工業遺址不僅是‘打卡地’,更是傳承文化、留住記憶的載體,讓老礦區持續煥新,讓居民共享發展紅利。”朱玉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