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1/06 20:11:26
來源:新華網

雲南鎮康:紅色引擎讓土地“生金吐綠”

字體:

  新華網昆明11月6日電(趙玉雪 黃曉鳳 普虹) 走進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忙丙鄉,昔日的荒坡瘠地如今換上了“新裝”,成千上萬塊藍色光伏板在陽光下整齊排列,正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清潔電能。這是目前雲南省單體最大的光伏項目之一,也是鎮康探索綠色發展的“大手筆”。

從空中俯瞰忙丙鄉光伏産業。

  “忙丙鄉屬於典型的冷涼山區,産業基礎薄弱,過去村民都是守着大山過日子,生態環境也比較脆弱。”忙丙鄉副鄉長馬志明介紹。

  2023年,項目並網發電。這片7300畝的光伏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9.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3萬噸。項目落地後,老百姓得到了多項實惠。馬志明算了一筆賬,“光土地租金這一項,就為當地1600余戶村民增收1.78億元。項目還帶動就近務工2500餘人,實現經濟收益6000余萬元。”

  光伏板能遮陽擋雨,板下土地閒着可惜,種植耐陰作物能增加群眾收益。在鄉黨委的引導和企業的技術支持下,村民們開始在光伏板下試種茶樹、金銀花等作物,“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立體農業模式,讓這片土地實現了“一地雙收”。

  和忙丙鄉的“大氣磅礡”相比,鎮康縣木場鄉木場村河邊自然村的發展路徑,則更顯“小而精”的巧思。走進河邊自然村,一棟棟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休閒觀光。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基礎設施薄弱、産業結構單一的貧困村。“我們村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好,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態上。”木場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正明説。

  針對村內豐富的林下資源優勢,黨組織探索引進了重樓、黃精等中藥材産業,並積極協調資源,為村民提供技術扶持,逐步打通市場渠道。

圖為河邊自然村發展的重樓産業。

  在河邊自然村,一片片精心管護的重樓茁壯成長,翠綠的枝葉在斑駁的樹蔭下煥發着勃勃生機。種植大戶李國紅便是這項産業的受益者。“除了山茶,家裏還種植了20多畝重樓,長勢很好,每年光重樓這一項收入就有4萬多元。”李國紅説,通過種植大戶的示範引領,中藥材種植在河邊村呈現規模化發展趨勢,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

  對於傳統的山茶産業,河邊自然村堅持“管好老樹、延伸鏈條”的發展思路,引導村民科學管護,有效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和效益。此外,還同步引進精深加工企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訂單銷售體系,並建成“木場山茶莊園”,培育出“木場紅”特色品牌。

  河邊自然村還依託優質水資源和秀美風光,不斷完善民宿、羊圈咖啡吧等旅游服務設施,修建沿河觀光步道,增設觀景&、親水廊道、休憩涼亭等設施,建設集種植、採摘、垂釣為一體的體驗式農業園,農文旅融合效益初步顯現。如今,河邊自然村多元産業格局逐步形成,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300元。

  從忙丙鄉的“光伏藍海”到河邊自然村的“多元綠韻”,在黨組織的引領下,鎮康縣用實踐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完)

【糾錯】 【責任編輯:范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