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前來參觀畹町橋(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10月31日,“重走滇緬公路”主題採訪團走進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畹町鎮,在這座邊境小鎮,追尋南僑機工用生命鑄就的赤子功勳。
抗日戰爭時期,滇緬公路一度成為國際援華物資唯一的陸路通道,長不過百米的畹町橋,成了“抗戰生命線”的咽喉。
滇緬公路修通後,當時的中國,嚴重缺乏熟悉汽車駕駛與維修的技術人員。危急關頭,時任南僑總會主席的陳嘉庚發布公告,徵募懂駕駛、會修車的華僑青年,回國支援抗戰。3200余名華僑青年放棄優渥生活,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毅然回國投身抗戰運輸。據了解,1939年至1942年,南僑機工駕駛卡車穿梭在蜿蜒險峻的滇緬公路上累計運送軍需物資50萬噸,1000多人獻出了寶貴生命。
在畹町,當地修建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和紀念碑。紀念館內陳列着大量珍貴的實物和圖片,生動展現了南僑機工的英勇事跡。(完)

畹町橋橋頭的紀念碑(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畹町口岸(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畹町中緬友好紀念館(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一角(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陳嘉庚雕像及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展現雲南人民修築滇緬公路場景的雕像及油畫(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部分成員照片墻(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圖為抗戰勝利後定居在雲南的部分南僑機工照片(10月31日攝)。新華網發(劉東 攝)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