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9月30日電(記者 岳冉冉)28日,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下稱:省一院)採用“超移植”技術治療的重型地中海貧血(下稱:地貧)患兒度過術後30天關鍵期。原本失去常規移植機會的11歲男孩小丁(化名),得以重獲新生。

專家團隊與小丁一家合影。省一院供圖
小丁來自雲南文山州,他出生6個月時,家人發現他總反復發燒,經診斷,小丁患有先天性重度地貧,家人帶他到省外就醫,靠定期輸血治療維持生命體徵。
對於地貧患者,尤其是重型地貧患者來説,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可能根治的方法,但小丁與家人及很多親友做了檢查,都沒有匹配成功,而小丁因長期輸血治療,已出現多器官鐵沉積併發癥,心肺功能出現損傷,就算有匹配對象,他也失去了開展常規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及基因治療的條件。
眼看孩子身體越來越差,甚至走路膝蓋都疼,小丁媽媽感到希望渺茫——重症地貧患兒如果無法及時開展造血幹細胞移植,預期壽命可能只有20歲。
正當小丁一家陷入絕望時,2023年,省一院到文山州多地開展地貧防治義診活動,家人帶着小丁找到了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胡芃,在了解病情後,胡芃立刻與多學科專家開展研討,並與北京的國際骨髓移植專家艾輝勝教授團隊取得&&。
在完善評估後,艾輝勝認為小丁適合開展其始創的“超移植”技術。該技術通過溫和的免疫調控,實現供體幹細胞穩定植入,同時規避了繼發腫瘤、嚴重感染等傳統移植風險。與傳統造血幹細胞移植相比,該技術核心在於“以更小傷害換更好療效”。
經過一年的規範治療後,小丁的情況達到移植條件,在艾輝勝教授團隊全程指導下,省一院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和中西醫結合併發症防治團隊幫助小丁順利度過了預置處理、細胞輸注及幹細胞植入。

醫生在為小丁治療。省一院供圖
術後,小丁的血紅蛋白穩步回升,已脫離輸血依賴,沒有併發癥發生,供體幹細胞植入穩定,造血恢復良好。
“沒想到真的可以不用輸血治療了,孩子還能回到校園,特別感謝所有醫生和護士,他們給我們全家都帶來了希望。”小丁媽媽説。
在為小丁慶祝移植“滿月”的活動上,省一院院長侯建紅&&,地貧是雲南省高發的、嚴重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病。省一院將肩負起推動全省地貧防控工作的責任,挽救更多地貧患兒的生命健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