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陽光下的大理春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理春沐源”)數字農業基地溫室大棚宛如被鍍上了一層金邊,熠熠生輝。
大棚內,一排排整齊的種植架有序排列,整齊生長的番茄植株在精準調控的灌溉系統下,“高矮胖瘦”幾近一致。每一株植株分幾個頭?每一頭枝丫可採多少穗果?嚴格的種植標準和科技滿滿的種植手段讓大理春沐源數字農業基地種植的小番茄不僅口感好而且顏值高。

大理春沐源數字農業基地溫室大棚一景(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劉起 攝)
“黃金産區”的科技密碼 解鎖農業種植“新範式”
深圳春沐源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大理春沐源總經理賴贛峰介紹,傳統農業依賴經驗種植,産量波動大、品質不穩定,而數字技術能精準解決這些問題。對農業痛點的深刻洞察,讓他在大理春沐源的智能溫室裏,將這一理念轉化為現實。

大理春沐源數字農業基地的智能溫室內,櫻桃番茄挂滿枝頭(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劉起 攝)
“是數據模型算法讓我們來到這裡的。”賴贛峰説,櫻桃番茄産業選址有一套成熟的算法模型,包括海拔1500米以上、年光照時長超過2200小時、夏季溫度不超過30℃等等,按照這些標準,技術人員在全國初選了40多個縣,再通過比選,最終敲定了彌渡縣,於2018年正式投資建廠。

賴贛峰和工作人員在溫室大棚巡視(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劉起 攝)
“即使溫室能解決90%的問題,但還有10%的問題必須要到大理彌渡才能解決。”談及落子彌渡的原因,賴贛峰侃侃而談,優質的自然環境加科技,才能生産出既便宜質量又高的好産品。
在種植環節,大理春沐源引入荷蘭智能環控系統,打造“雨水收集+環境控制+數字物聯”三位一體的智慧農業平台。園區內遍佈傳感器,實時監測光照、溫濕度、二氧化碳等數據,一旦某個指標偏離了預設範圍,系統便會立即發出指令,自動調節通風、遮陽、灌溉等設備,為作物創造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智能種植促高産 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
“傳統種植的櫻桃番茄畝産約4噸,而大理春沐源的智能溫室畝産根據品種不同可達14至18噸,同時糖度可提升2個等級,優果率從65%躍升至92%,與大田灌溉種植相比,生産相同重量的蔬果,大理春沐源的智能溫室僅需1/6的水。”賴贛峰説,科技帶來的不僅是産量飛躍,更是産品力的質變。

大理春沐源數字農業基地裏産出的各色櫻桃番茄(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劉起 攝)
截至目前,春沐源科技農業已經推出8種顏色、10大品類、200多個SKU的櫻桃番茄産品,包括安第斯紅、檸黃蜜茄、葡萄番茄、皇珈串茄等品種。如今,産品已覆蓋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東南亞國家。2024年春沐源科技農業年産值約3億元,其中大理春沐源2024年産值突破2.41億元,帶動周邊400余名村民務工,人均年增收4萬元。2025年大理春沐源預計産值4億元以上。

工作人員正在打葉(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劉起 攝)
産業的落地,也拓寬了當地村民的增收渠道。今年46歲的彌渡縣彌城鎮居民白仙花,自春沐源在彌渡建廠投入生産以來就進入了公司,如今已成長為公司的技術能手。
白仙花説,以前自己在家種地,天氣、市場等因素都不可控,現在自己在公司上班有固定工資,愛人在家務農也有一份收入,還有每年30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家庭收入來源有了多重保障。

大理春沐源數字農業基地的智能溫室內,櫻桃番茄挂滿枝頭(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劉起 攝)
白仙花只是當地務工群眾的一個縮影。大理春沐源結合農村群眾需兼顧老人小孩、耕田種地的實際,實行計件工資,讓務工人員靈活掌握上班時間,實現“掙錢+顧家”雙保障。賴贛峰介紹,目前,彌渡基地有400余名本地員工,本地化用工率達98%以上,2026年第五期基地建成投産後預計可新增就業崗位500餘人。
在這片充滿活力的數字農業基地裏,傳統農業正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魅力,一幅現代農業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完)(羅春明 劉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