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9/05 09:06:1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綠美蝶變彩雲南

字體:

  象群在政府部門專設的“大象食堂”玉米地中自在覓食;咖啡莊園的觀景平台上,游客一邊品味醇香的咖啡,一邊遠眺象群;鬱鬱蔥蔥的山谷間,人、象與大自然共同繪就一幅和諧美好的生態畫卷……近日,一群亞洲象的頻繁到訪,讓位於雲南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的大象精品咖啡莊園成了熱門景點。

  亞洲像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分佈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等地。目前,野生亞洲象數量實現穩步增長,已有300多頭。

  亞洲象種群的健康繁衍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雲南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守護好綠水青山、實現好金山銀山,彩雲之南迎來綠美蝶變。

  雲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也是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南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數據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

  山更綠了——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5.25%,森林蓄積量達21.44億立方米,兩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水更清了——2024年,雲南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提升至93.6%,較2015年提高31.3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

  空氣更清新了——全省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10年保持在98%以上,2024年達到99.1%;

  生物更多樣了——全省已記錄物種25426種,各大類群物種數均接近或超過全國同類物種數的一半。

  滇池曾經是中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隨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這個高原湖泊已重現“岸綠景美、鷗飛魚躍”的景象。

  近10年來,滇池35條入湖河道水體優良率顯著提高,由17.2%躍升至81.8%;環湖平均寬度約200米的閉合生態帶已經形成,植被覆蓋率從2007年的13.1%提升至現在的約81%,每年湖濱濕地能吸收水體中總氮1324噸、總磷74噸,相當於給滇池裝上了一圈天然的“凈水器”。

  “濕地增多,污染減少,高原明珠正重煥光彩。”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唐運宏説,滇池環湖生態帶累計修復面積達6.29萬畝,建成濕地57個,實現從“人進湖退”到“湖進人退”的歷史性轉變。

  據介紹,雲南滇金絲猴數量也已增至約3300隻,華蓋木、漾濞槭等6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目前,雲南已劃建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33處,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78%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日趨完善,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基礎更加牢固。

  在全國率先&&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首創“極小種群”物種概念,實施拯救性保護行動;建成國內物種最豐富、專類園區最多的西雙版納植物園,以及世界第二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要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必須敢於創新。”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生物多樣性保護處處長楊娟説。

  生態保護亮點頻現,雲南産業轉型也同步提速,綠色正成為雲南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2024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和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7.6%和20.3%;雲南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3億千瓦,綠色發電量佔比、清潔能源交易電量佔比、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達87%、80%和46%;雲南“西電東送”累計送電量已突破2萬億千瓦時,外送規模全國第一,相當於為東部地區節約標煤約6.65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7.28億噸。

  依託綠色能源優勢,近年來,雲南吸引多家一流鋁、硅企業入滇,帶動延長産業鏈的加工製造、原輔料、耗材等行業向雲南轉移,“綠電+先進製造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新優勢。

  融雪山、草原、湖泊、森林為一體的雲南迪慶普達措景區建立旅游反哺社區機制,村莊也是景區的一部分。洛茸村民小組村民卓瑪七林家的藏式房屋、山林草場、馬匹牦牛,甚至放牧、種植等生産生活方式都成為外來游客可以體驗的“景點”。村民們不再砍樹打獵,轉而成為景區生態的保護者。

  作為我國熱門旅游目的地,雲南綠水青山的“高顏值”正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高價值”。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線、滇西北橫斷山線、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線……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雲南推出多條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生態游正吸引着越來越多游客奔赴雲南。隨着旅居康養熱潮興起,許多游客在雲南放慢腳步,小住上十來天,甚至幾個月,細細品味“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綠水青山如畫卷,雲嶺大地展新顏。雲南正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高地,在努力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進程中邁出有力步伐。(記者王長山 龐明廣 趙珮然)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