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德宏州生態系統豐富,生境類型多樣,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德宏州有哪些具體工作亮點?又是如何築牢邊疆生態屏障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傳唱的就是德宏的美景。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我們始終聚焦“六個更美”開展工作。我們聚焦生態更美,規劃建設9個自然保護地,成立全國首支自然生態保護志願者服務隊,遏制有害生物入侵。目前,全州已知野生動物超過1000種,其中11種野生鳥類僅在德宏被發現,德宏也是國內唯一分佈有5種犀鳥的地方。高等植物種類佔全國的五分之一,39種為德宏特有。我們聚焦經濟更美,綠色農業、綠色旅游、綠色食品、綠色製造、綠色能源等以“綠”為底色的資源經濟、口岸經濟、園區經濟持續壯大。我們聚焦環境更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4年全州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2%,16個地表水監控斷面水質均值連續四年100%達標,實現了“一江清水出境流,秀美山川展風采”的景象。我們聚焦家園更美,深入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經驗,大力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家園。創建了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50多個美麗鄉村和800多個綠美鄉村。我們聚焦文化更美,傳承“敬畏生命、守護萬物,尊重規律、取之有度”的邊疆民族地區傳統生態理念和智慧,持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了“砍樹人”向“護林員”、“狩獵人”向“護鳥人”的轉變。我們聚焦生活更美,綠色發展之路為實現美好生活注入新的發展動能。在德宏,美景、美食、美居畫面隨處可見、隨地可觸、隨時可享。
在推進“六個更美”的實踐中,我們有效構建“黨委政府+社會主體+全民行動”的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累計完成生態文明體制改革76項,紮實做好制度和政策保障。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産審核,建設污染治理設施,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實現達標排放。此外,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生態素養,引導公眾從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垃圾分類、光盤行動、資源能源節約等多方面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問:德宏州作為中緬跨境生態合作的前沿陣地,如何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機制推動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
德宏州與緬甸山水相連,邊境線長達503.8公里,地處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重要節點。邊境地區“一寨兩國”“一城兩國”的特色十分鮮明。我們立足區位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加強中緬邊境地區在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建設更緊密的綠色發展夥伴關係。一是加強與緬中友協等民間團體的交往交流,每年6月在我方舉辦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秸稈綜合利用等環保設施開放系列活動,邀請緬方有關人士、公眾代表參觀,加強兩國邊境地區“共頂一片藍天、共守一脈山色、共飲一江碧水”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宣傳。二是實施瑞麗市中緬邊境地區環境保護交流合作中心項目建設,為中緬瑞麗市—木姐市開展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交流合作會晤提供平台,建立了環境保護跨境定期會晤、緊急情況通報、聯合應急處置環境突發事件、環保設施開放交流活動等工作機制,充分展示美麗中國、七彩雲南、生態德宏的良好形象。三是組織舉辦跨喜馬拉雅發展論壇,邀請緬方專家學者共同討論生態環境保護話題,進一步增強環保共識。同時,我們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舉辦了7屆“觀鳥比賽”,吸引了國內外觀鳥愛好者的熱情參與。
問:德宏州是如何將“擴綠、降碳、增長”協同機制融入政策執行的?能否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成效為例,説明生態治理的體系化推進。
我們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為契機,錨定雲南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德宏州“三支柱一標杆”主攻方向,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有效整治了瑞麗市團結大溝、芒市芒核村黑臭水體,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民心河。截至2025年4月,完成363處623.07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山川更加美麗。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德宏樣板。
我們持續在降碳上發力。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落地發展。“十四五”期間儲備清潔能源發電項目36個,裝機容量192.3萬千瓦。
我們持續在擴綠上用力。大力實施城鄉綠化美化行動,全州各族幹部群眾踴躍參與“每人每年種三棵樹”的號召,累計造林72.13萬畝,義務植樹1845萬株,森林面積持續擴大,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我們持續在增長上轉型。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立州、綠色發展之路,全力推動經濟與生態協同共進。鞏固傳統優勢産業,做強特色農業,擴大生態産品價值轉化成效。比如,大力推進“旅游+”“+旅游”多業態深度融合,綠色經濟發展活力四射。
問:下一步,德宏州計劃如何深化“生態+民生”融合,讓“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更具邊疆特色?
我們紮實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決築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守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未來之路。持續加強生態環境風險全域動態排查和管控,對環境風險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效防範突發環境事件發生。
二是落實好省州“保護為先、治污為重、擴綠為基、轉型為要、發展為本”的各項措施,厚植綠色底蘊,讓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更加美麗。
三是持續鞏固拓展生態環境保護跨境交流合作,宣傳好、輻射出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責任與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