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6/09 09:08:48
來源:新華網

雲南省生態環境系統系列訪談丨曲靖市生態環境局:加快推動綠色轉型 邁向可持續發展新征程

字體:

  問:近年來,曲靖市在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對改善生態環境有何積極影響?

  曲靖地處長江上游、珠江源頭,生態保護和治理修復工作任務艱巨,對此,我們多措並舉謀劃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取得歷史最好成績,會澤念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西河濕地獲評國家濕地公園,被生態環境部列為全國31個生態環境領域激勵表揚城市之一。

  一是強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保育以珠江源為核心的生態系統,加強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和礦山修復,加強採煤沉陷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生態修復及綜合治理。

  二是深化落實林長制,加快森林曲靖建設,持續開展城鄉綠化美化行動,強化草原、濕地保護修復,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現“雙增長”。

  三是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和長江十年禁漁,“一河一策”推進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江等重點流域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全市國控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7.4%,劣V類斷面全面消除。

  四是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深入核查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審批、監管、查處、整改等情況,長江經濟帶和省級環保督察反饋的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問題已完成整改,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安全底線不斷築牢。

  問:曲靖市是雲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曲靖市生態環境局如何平衡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曲靖市生態環境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走出了一條“去舊育新、標本兼治”的工業城市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一是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銜接,將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運用於規劃編制、産業布局、園區管理等重要領域,劃定91個環境管控單元,實行“一單元一策略”精細化管控。

  二是研究制定《曲靖市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交易管理辦法》,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交易,將環境資源要素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的行業和企業傾斜。

  三是加快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建設,深入推進煤炭、焦化、鋼鐵和有色、化工等産業轉型升級,紮實開展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等優勢産品碳足跡核算,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發展優勢。

  四是加強對企業的服務與監管,常態化開展“坐診接訴”活動,及時協調解決環境要素保障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督促企業安裝環保設施,實現達標排放,對違法違規排放企業堅決予以查處,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

  問: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之年,曲靖市生態環境局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曲靖市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5年,曲靖市將聚焦雲南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曲靖“一中心一樣板兩區”建設目標,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範區,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一是準確把握“十四五”高質量收官要求,聚焦“三個明顯改善”“三個基本消除”“三個有效保障”,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推動在重點任務、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二是全面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污染防治攻堅、守牢生態安全、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五個行動”,推動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三是積極統籌調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交辦問題整改,清單化、責任化、項目化推動2025年需完成的94個問題整改、銷號,持續放大整改綜合效應。

  四是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大力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深入實施保好水、治差水、護飲水行動,持續開展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

  五是加快推進深化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無廢城市”等試點城市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問:近年來,曲靖市生態環境局是如何將生態綠色內涵更好地注入“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

  “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是近年來對雲南獨特生活方式的一種詩意概括,這種“生活”的核心之一在於雲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曲靖市也在結合我們全市的自然稟賦,持續打響“珠江源頭·旅居曲靖”品牌,打造“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曲靖樣板。

  一是推進建設美麗城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注重城市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改善城市生態,塑造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質,一體推進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推進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

  二是深化綠色低碳發展。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推動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三是積極推動跨區域、跨行業環境風險防控,持續深化同六盤水、黔西南、昆明、紅河等跨省域、州市的環境風險聯防聯控機制,深化與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機構及國內高等院校合作,以科技賦能生態環境治理。

  四是建設綠色生態的宜居環境,堅決整改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國家和省推長辦移交問題,持續抓好城鄉“兩污”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努力營造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糾錯】 【責任編輯:徐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