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怒江大峽谷,涌動着發展熱潮。
從特色産業的拔節生長到和美鄉村的蝶變躍升,從安置社區的安居樂業到教育事業的穩步提升……作為曾經全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脫貧攻堅戰中啃下“硬骨頭”,如今正鉚足幹勁,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闊步前行,各族群眾在怒江大峽谷中描繪着産業興、鄉村美、生活富的壯美畫卷。

怒江綠色香料産業園一景(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峽谷深處有了“綠色引擎”
人間四月天,怒江綠色香料産業園裏草木蔥蘢,陣陣咖啡香與草果香交織在空氣中。在香料加工區,龍頭企業雲南景蘭熱作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咖啡加工廠正在緊張建設,預計年産1.2萬噸咖啡産品,可帶動100人就業。在種植示範區,140余種來自各地的香料植物長勢良好,成為集休閒旅游、研學科普於一體的戶外實訓基地。育苗大棚裏,30萬株優質咖啡苗茁壯成長,為全州咖啡産業的提質增效提供了“種苗保障”。
用地面積664公頃,打造綠色香料産業品牌;通過“政府+企業+科研”模式引入研發單位,吸引企業入駐……這個峽谷中的産業園隱藏着特色産業“全鏈條”密碼,勾勒着現代産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發展的圖景。
“2024年園區産值達2.6億元,帶動500餘人穩定就業,短期用工1.1萬人次,實現怒江州輕工業規上企業‘零的突破’。”怒江綠色香料産業園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唐義光介紹,園區形成生産、科研、示範、輻射四大功能體系,正圍繞“綠色香料+科普康養+文化旅游”的發展定位,構建“香料+”産業體系,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在雲南全都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廠長張強帶着工人調試咖啡烘焙生産線。“我們選用進口的烘焙機,處理産自怒江高海拔地區的全咖啡豆,從採摘到烘焙,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他看著傳送帶上色澤均勻、顆粒飽滿的咖啡豆説。
“工廠就是學校,車間就是課堂。我們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公司負責人任長艷説,公司依託上海對口幫扶機制,打造“上海企業+雲南資源”“上海研發+雲南製造”的發展模式,建成咖啡、糧油、裹衣堅果等多條精深加工生産線,開發出挂耳咖啡、凍幹冷萃小罐咖啡、玫瑰精粹飲等數十種産品,不斷走出大山。
“工廠以咖啡全産業鏈為核心,建成多條精深加工生産線,有數十種特色産品。”張強説,公司現有怒江籍員工58人,其中有42名易地搬遷群眾,通過工廠和産業基地務工,帶動458戶2015名農民增收。
38歲的傈僳族群眾諸志芳家住瀘水市上江鎮同心社區,正忙着和同事們清洗咖啡鮮果。她説,這裡離家近,社區在這裡工作的有一二十人,每個人月工資3000元左右。
像綠色香料産業園這樣的産業集群正在怒江州不斷涌現。近年來,怒江州依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東西部協作、央企定點幫扶等政策機遇,發展以草果、咖啡、堅果為主的特色産業,構建起“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産業格局。
草果,這個曾經藏在深山的“山貨”,如今已成為怒江的“黃金産業”。目前,全州草果種植面積111.45萬畝,挂果面積40萬畝,綜合産值22.9億元;2024年,草果産業綜合産值增長53%,帶動4.5萬戶、16.53萬群眾人均增收3438元。通過開發草果日化、食用、康養三大類30多種産品,草果從單一的調味品變身成為高附加值的健康産品,遠銷全國各地。
從無經營主體到培育出10余家咖啡加工企業,從無精深加工到開發出挂耳咖啡、凍乾粉等10余種産品,從無品牌影響到怒江咖啡走進進博會、成為國際賽事用豆……咖啡産業更是實現了“八個從無到有”的跨越。如今,僅瀘水市咖啡種植面積就達3萬畝,綜合産值2.32億元,咖啡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産業正加速發展。”怒江州委書記洪維智説,為讓産業發展更有活力,怒江州積極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共享産業發展成果。同時,加大科技投入,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品種改良、加工技術研發,提升農産品的品質和附加值。
雲端村寨迎來美麗蝶變
陽光和煦,清風拂面。高黎貢山雲端的傈僳族村寨瀘水市六庫街道陽坡村迎來新的一天。
“把心事寫在風裏,讓雲朵慢慢讀。”觀山&上的這句話引人駐足,一些游客忙着拍攝怒江大峽谷的壯麗景色。民宿老闆熱情地招呼客人,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寨內青石板路乾淨整潔,兩旁的路燈十分醒目,竹林環繞的民族特色濃郁的小樓錯落有致,院子裏種着花草和果樹。
“陽坡”傈僳語意為“第一縷陽光到達的村落”,美其名曰:一縷陽坡。名字美麗,但以前這裡是有名的“窮窩子”,不通公路、不通電,村民靠天吃飯,發展十分滯後。
在黨的政策扶持下,村裏修公路,建新房,依託獨特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走上農文旅融合發展促農增收的路子,實現由傳統山村向旅游新地標蝶變,“一縷陽坡”農文旅融合示範村聞名遐邇,游客紛至沓來。
34歲的喬大華以前奔波於上海、廣東等地,做過零工,進過電子廠,還跑過運輸。乘着家鄉發展農文旅融合的東風,他回村幹起民宿、木雕、房屋出租、燒烤小院四大産業,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了村幹部,也是致富帶頭人。
如今,村民在民宿、餐館、特色農産品店上班,加上家裏種植的草果和農産品銷售,發展勢頭喜人。4家民宿、3個小吃店、4個小賣店、2個特産店、1個奇石館……喬大華掰着指頭説,“現在我們村的經營業態十分豐富,村民生活就像村子的名字一樣,每天都充滿陽光。”
“一縷陽坡”民宿一號店是由農戶房屋改造而成的餐飲住宿綜合體,一樓的餐廳裏,漆油雞等菜肴香氣撲鼻;二樓的房間內,站在落地窗前可俯瞰怒江新城的美景。“每天入住率都在80%以上,周末更是‘一房難求’。”民宿老闆胡林英説,她2024年返鄉創業,運營餐廳和咖啡館,“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農文旅融合的路子,讓村子更具活力,也吸引來第一家書店——怒江大峽谷先鋒書店。這座面向大峽谷、外形似兩座山峰的書店不僅是村民的精神家園,更吸引許多游客前來打卡,成為雲端地標。“書店不僅帶來了人氣,還帶動了村裏的文化氛圍。”店長楊江説,書店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民族文化講座,讓村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提升文化素養。
除了民宿、餐飲、書店,村裏還發展特色農産品店、採摘園等業態。70戶庭院經濟、20畝採摘園、15戶小賣鋪,加上步道、觀鳥經濟、低空飛行等體驗項目,讓游客在這裡既能欣賞自然風光,又能體驗民族文化,還能享受田園生活。談及發展,喬大華信心十足。
據介紹,2024年9月營業以來,“一縷陽坡”農文旅融合示範村接待游客逾12萬人次,營業額186.5萬元,實現創收98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49萬元。“我們堅持‘微改造、精提升、輕介入’的理念,盤活閒置資源,激活鄉村動能。”六庫街道有關負責人説,村裏通過“村集體公司+經營主體+鄉村CEO+村民自營”的模式,讓群眾成為決策主體、建設主體、運營主體和受益主體,形成了“企業有錢賺、農民有收入、集體有積累”的良性循環。
陽坡村是怒江山鄉巨變及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生動寫照。近年來,怒江州以“宜居宜業和美”為目標,大力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累計投入數十億元,實施農村公路、安全飲水、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通自來水、通動力電、通寬帶網絡。創新推行“五心網格”“一老一小一婦”守望相助等模式,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洪維智説,怒江州深入實施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打造了79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20個農文旅融合示範村,讓一個個村寨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搬遷群眾樂享幸福生活
瀘水市大練地街道和諧社區廣場上,孩子們在嬉戲玩耍,老人們坐在長椅上曬着太陽聊天。樓內的棒球加工車間裏,工人們熟練地縫製着棒球,一派繁忙景象。
“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孩子,又能賺錢,只要勤快一點,收入就有保障。”52歲的波益妞説。她老家在洛本卓鄉大山深處,一家人收入微薄。後來,全家搬遷到和諧社區,住進樓房,又到車間上班縫製棒球。現在,她一天能縫製30個棒球。“以前住山溝溝太窮了,現在住城裏,日子過得很舒心。”談到家裏的變化,波益妞一臉笑容。
據介紹,棒球加工車間有153個就業崗位,採取計件工資制,每縫製一個棒球計資3元,企業還拿出0.1元納入社區集體經濟。車間還設立了兒童娛樂區,方便帶孩子的婦女工作,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和諧社區是怒江州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安置了來自5個鄉鎮30個村的2524戶10445名群眾。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社區全力打造溫馨和諧的幸福家園,通過規劃“15分鐘生活圈”,配套建設小學、幼兒園、衞生服務中心、農貿市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設施,外部還有怒江職業技術學院、州中醫醫院、綠色香料産業園等産業和公共服務布局,讓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為強化治理,社區成立“惠民物業”,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為居民提供服務,建立“五心網格”治理體系,44個網格實現全覆蓋,網格員“2分鐘反饋信息、10分鐘抵達現場”,及時解決居民的煩心事。和諧社區第一書記曹勳説,社區用心用情做好就業服務,通過就業服務站、幫扶車間、“點對點”輸送等方式,實現轉移就業5269人,就業率達93.6%。同時,設置44個“扶志攤位”,鼓勵居民自主創業,105戶居民實現了“家門口”創業。
目前,社區通過民族文化長廊、村史館、僑胞之家等平台,開展多元文化活動,推廣普通話,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一家親”的良好氛圍。不僅如此,社區還組建感恩宣講團和文藝隊,常態化開展節日慶典、文藝匯演等活動,設立圖書閱覽室、“長者學習班”等文化場所,讓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區的幸福食堂為老人提供三餐,成為服務民生的“新紐帶”。
48歲的傈僳族群眾普仲益老家在幾十公里外的古登鄉亞碧羅村的大山之上,要爬山四個小時才能進村,一不小心就會摔下懸崖。如今,他家住和諧社區8棟,一家人住上了四室一廳的房子。
就業幫扶上,2024年全州建立“用工企業+用工平台+務工人員”的就業模式,累計舉辦招聘會100余場,開發就業崗位5萬餘個,實現搬遷勞動力就業5.3萬人以上;産業扶持上,依託園區和當地特色産業,建設幫扶車間20個,帶動970餘人就地就業;社區治理上,推行“黨建+網格+服務”模式,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社保、醫保、救助等“一站式”服務,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城市生活……
為了做好後續幫扶工作,怒江州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通過脫貧攻堅戰,怒江州10萬多群眾從深山搬到了城鎮。
如今,像和諧社區這樣的安置區,已成為怒江州鄉村振興的“新樣板”。搬遷群眾住上了新房,找到了工作,享受着優質的教育、醫療服務,實現了從“村民”到“市民”的華麗轉身。
自己是社區網格員,每個月有2000元工資;妻子是保潔員,每個月有800元工資;女兒和丈夫在海南種西瓜,收入穩定;小孩子就在社區裏上小學;城裏生活、就醫就學都很方便……普仲益對現在的生活很知足。
提升教育點亮希望之光
課間,位於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間的怒江之畔的瀘水市民族中學的操場上,伴隨着輕快的旋律,學生們跳起了傈僳族傳統舞蹈《戶外天堂》,擺手、踏歌等動作源自峽谷勞作場景,洋溢着濃郁的民族風情。
家住瀘水市大興地鎮麻栗坪村的傈僳族女孩茶衛琴是名八年級的學生,跳完民族特色濃郁的課間操後,她和同學趕到美術夢想教室上美術課,完成描繪家鄉的“畫作”。一幅幅充滿創意的繪畫作品挂滿墻壁,孩子們用畫筆描繪着家鄉的“蝶變”。“現在的家鄉變得越來越美了,不只是山水漂亮,人也生活得好了,這樣的場景畫起來才有幸福的滋味。”茶衛琴説,現在政策好,我們上學有保障,學習條件和父母那個年代比可謂天壤之別。
因品學兼優,茶衛琴還得到一名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駐村幹部的資助,每學期1000元,她用來買學習資料和文具。“我的語文和道德與法治成績比較好,以後想上政法類大學,當一名法官。”茶衛琴説。
瀘水市民族中學在校學生1300多名,少數民族學生佔比99%。近年來,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國家定點幫扶機制,實施智慧校園建設等舉措,促進信息化與學校教學的深度融合,讓這個大峽谷裏的學校有了“智慧課堂”。
“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平板電腦來學習英語語法,系統會根據大家的答題情況實時反饋。”在科大訊飛智慧教育課堂上,英語老師和梅正在利用智能設備進行教學,學生們跟着語音設備練習發音。
2022年以來,科大訊飛援助了108&智慧教育電子設備,構建了“智慧備課、智能授課、精準測評”的教學體系。校長楊仕軍説,教師可以通過大模型一鍵生成課件,學生則能獲得個性化學習資源,AI自動記錄課堂行為,輔助教師調整教學節奏,讓課堂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學校中考英語聽力口語成績提升至全市第2名,教學質量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除了科大訊飛的智慧教育項目,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也為學校建設了理化生實驗室、美術夢想教室、語音教室,讓這座深山裏的學校擁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化學老師左秀花説:“以前我們的實驗室設備簡陋,很多實驗都做不了,現在有了這些先進設備,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明顯提升。”
“曾經的泥巴地建成了美麗的休閒閱讀區,學校有了現代化的足球場,學生們還有菜地可以種菜。”學校副校長余曉航説,學校還開設了傈僳族“擺時”民歌課、民族舞蹈課等特色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授課,讓民族文化在校園裏生根發芽。
瀘水市民族中學是大峽谷裏教育點亮希望之光的寫照。近年來,怒江州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累計投入資金10億余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100余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提升。實施“名師工程”“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招聘優秀教師1000余名,選派骨幹教師到發達地區學習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同時,落實“兩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等政策,保障貧困家庭子女上學無憂。
目前,怒江州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職業教育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培養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怒江州州長李文輝説,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孩子們正用知識改變命運,為大峽谷的未來點亮希望之光。(記者王長山 林碧鋒 胡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