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邊有橙紅色亮光,再仔細看一看”
“拍到啦,拍到啦,確定是蜂猴”
號外號外
近期,位於亞洲象國家公園候選區臨滄片區的
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首次開展了針對蜂猴保護的監測
也首次拍攝到了夜晚活動的蜂猴

在夜晚活動的蜂猴(3月18日攝)。新華網發(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供圖)
我是本次新聞的特別播報員
一頭可愛的亞洲象
“象爸爸”喜歡叫我“崽崽”
今天就由我為大家介紹這位
神秘的“暗夜精靈”
初見“暗夜精靈”
不久前
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聯合大理大學開展蜂猴夜巡調查監測
為了找到這些“暗夜精靈”
工作人員們可花了不少精力
先是跑了25個村寨
敲開82戶人家的門打聽“猴訊”
收集到60多條蜂猴出沒的線索
再結合2016年以來
救助放歸蜂猴的相關情況
調查小隊又背着熱成像儀和頭燈
對蜂猴展開為期7天的夜間樣線踏查

在樹上活動的蜂猴(3月5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踏查過程中
調查小隊充分利用蜂猴夜行性
眼睛遇光反射等特點
照射觀察蜂猴愛吃的野果樹和活動通道
根據光和熱源尋找蜂猴
終於在芒庫片區和班洪片區
記錄到它們在夜間活動的珍貴畫面
不僅如此,調查小隊還在蜂猴分佈區域內
視野較為開闊的樹榦中部布設紅外相機
確保能對林區內蜂猴進行全天候監測
為精準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偷偷告訴大家
雖然這是保護區第一次開展針對蜂猴保護的監測
但是從2016年至今
這裡已經救助放歸了5隻蜂猴啦
不過以前大家總説它們
“白天睡大覺,晚上玩失蹤”
這次終於看清了它們夜間幹飯活動的樣子
揭開“暗夜精靈”的神秘面紗
在雲南
蜂猴在亞洲象國家公園候選區的三個片區內均有分佈
前面已經説到了蜂猴的一大特性
那就是“白天睡大覺”
沒錯,它們和我們亞洲象一樣
都是夜行動物
白天的它們總是看起來懶洋洋的
所以也有“懶猴”的稱號

蜂猴正趴在樹上休息(3月4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雖然白天的它們很“懶”
但這也更加便於我們觀察清楚它們的樣子
瞧,這些懶洋洋的傢伙體型小巧
體長約為28—38厘米
它們有着棕色的皮毛
睡覺時蜷縮成一團
讓人分不清哪是頭,哪是尾
睡醒後總是瞪着無辜的大眼睛
一副在問“我萌嗎”的模樣

在爬樹的蜂猴(3月4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它們通常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
行動起來也很遲緩
雖然風總是把樹枝吹得搖擺晃動
但是小傢伙四肢緊緊抓住枝幹
睡眠質量絲毫不受影響
到了晚上,睡飽了的它們便會出來覓食
鮮嫩的花葉、漿果是它們的最愛
昆蟲和鳥卵也是它們捕食的目標哦
正因如此,它們成為名副其實的
“暗夜精靈”
懶猴大俠的“武林秘籍”
別看蜂猴行動起來遲緩
看起來像靠賣萌行走江湖
但其實,它們能在森林中闖出一片天地
是因為有着自己的“武林秘籍”
湊近點告訴你們
蜂猴的“胳肢窩”藏着大秘密
它們手肘內側的腺體能分泌毒液
遇到危險時就像按了“香水噴頭”
把毒液抹在毛毛上
這分明是森林裏的“生化武器”嘛

“登高望遠”的蜂猴(3月5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不僅如此,它們還是會變色的偽裝大師
聽説當雨林挂滿野果時
蜂猴背上的黑色脊紋會悄悄“隱身”
變成淺棕色的“果肉色”
等到樹葉掉光,脊紋又會“一鍵重啟”
和光禿禿的樹榦完美撞色
當蜂猴成為媽媽後
又會變身背着娃闖江湖的“辣媽”
小蜂猴剛出生就像塊“糯米糍”
黏在媽媽背上
跟着媽媽在樹冠間“飛檐走壁”
……

蜂猴瞪着無辜大眼睛(3月5日攝)。新華網發(徐華陵 攝)
為了更好地繁衍生息
這些萌萌噠傢伙在森林中努力保護着自己
但“崽崽”還是要告訴大家
由於蜂猴獨特的生態習性和對棲息地的特殊要求
數量也在日益減少
作為亞洲象國家公園候選區中的一員
我見證着這片土地的神奇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清晨有長臂猿用“白手套”摘野果
午後有綠孔雀在溪流邊“照鏡子”
夜晚有蜂猴在樹梢與獵物過招
每一個生命都是森林中的“小美好”
此次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開展針對蜂猴保護的監測
是亞洲象國家公園候選區
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及其棲息地的縮影
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份保護成果
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吧
(完)
總策劃:韓海闊
策劃:李霞
統籌:羅春明
執行:柴靜 徐華陵
支持單位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西雙版納野象谷





